看到方墨回來,一幫七八十歲的老教授,很快圍了過來。
“方教授,終於把你給盼來了,航母都快建完了,我至今都還糊裏糊塗的,很多事情弄不懂。”
“方教授,我們總結了自己不懂的知識,您如果有空的話,就給我們講解一下吧。”
“雖然已經建成了兩艘航空母艦,但這艘航空母艦的技術資料,我到現在都有很多看不懂的地方。”
“感覺建成這艘航空母艦,就像是做夢一樣,手會腦子不會,至今回想越想越迷糊。”
“………………”
直播間功能的霸道之處就在這裏,不管你懂不懂,隻要參與了這艘航母的建造都會是這種情況。
所有事情都會做,但相關知識腦子裏沒有。
錘子的加速,加的是建造速度,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眾人的學習速度。
不過,這相當於拔苗助長,航空母艦完成了,很多相關知識完全沒印象。
方墨知道大家的情況,在第一造船廠的時候是這樣,到了第三造船廠還是這樣。
建造廖寧艦的時候,那些知識相比較起來還是容易懂的。
都是工程院的院士或者院長,本就是這個學科的翹楚,相差不大的知識學習起來很容易。
然而,無人機航空母艦是跨越百年的產物。
有錘子的加速,他們都會做安排給他們的工作,但知識跟不上。
這也是無人機航空母艦的建造速度才比廖寧艦和陝東艦要慢的原因之一。
就算再建一艘同樣的無人機航空母艦,情況也不會好到哪裏去。
同樣是無人機航空母艦的配套,艦載機和材料方麵卻要快很多。
那是因為方墨是直接給他們生產數據和材料比例,他們不需要做學問,直接按照方墨的安排去生產。
沒有做學問的這個過程,生產速度自然要快很多。
當然!其中也不乏一些聰慧之人,他們在生產過程中學到了很多知識。
毫不誇張的說,方墨這些公司的職工,隨便下派到哪個相關的重工業公司,都能勝任總工一職。
正好現在有時間,方墨自然不會虧待這些老教授。
“諸位!既然我到了這裏,肯定要跟大家講解你們不懂的東西。”
龐誌國重重呼了口氣:“幸好,你沒打算參加香江回歸的事情,您要是參加那件事情,我都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跟您當麵請教。”
“說實話,直到現在我都搞不懂這艘航空母艦是怎麼建起來的,腦子裏一片漿糊。”
蔣尚國也歎道:“是啊!這可是在甲板上麵就能達到0.5倍音速的航空母艦。”
“我到現在都弄不明白,他的人員保護措施是怎麼弄的。”
“明明我負責的就是這個部分,還進行了多次實驗,但我怎麼都感覺哪裏不對,好像是腦子裏空缺了一大塊。”
蘇瑤驚道:“蔣院長,您也有這種感覺嗎?”
“我也是一樣的,總感覺腦子裏有很多地方對不上,欠缺了非常多的東西。”
“但我的手卻能把資料裏麵的那些東西實現,真是奇了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