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9(3 / 3)

表明上清經法在當時已被確認為上品道法。

由於隋統治者道佛並重,獨輕儒生,隋末參加農民起義的儒生較多,道士較少。盡管如此,但在波瀾壯闊的隋末農民大起義中,有些道士眼看隋王朝行將覆滅,便拋棄舊的統治者,或者暫時躲進山林,坐以待變;或者在逐鹿中原的群雄中物色新的政治靠山,如東都道士桓法嗣認為王世充‘當代隋為天子‘,便投靠王世充;泰山道士徐洪客則寄希望於李密,向李密獻進取天下之策;道士魏徵亦‘進十策以幹密‘,密‘雖奇之而不能用‘。及密敗,魏徵乃隨密歸唐,成為唐太宗時的名臣。在隋末道士中,比較多的人認為李淵父子能取得天下,故紛紛投其麾下,為建立李家王朝效勞。其中尤以樓觀道士歧暉和茅山宗領袖王遠知為甚。歧暉在大業七年即稱‘天道將改,當有老君子孫治世,此後吾教大興‘。大業十三年,當李淵起兵反隋至蒲津關時,興奮之情溢於言表曰:

‘此真君來也,必平定四方矣。‘乃改名平定,發道士八十餘人向關接應,盡以觀中糧資唐軍。

唐代道教的勃興

李淵稱帝後,認為歧暉資助興唐有功,遂於武德二年(619)五月,敕令樓觀鼎新修營老君殿、天尊堂及尹尊人廟,凡觀內屋宇務令寬博,稱其瞻仰,並以隋尚書蘇威莊田二百頃賜觀,仍於觀側立監,置官檢校修造,即以歧平定主觀事。

三年春,又親詣老君於祠庭,召見平定及法師呂道濟、監齋趙道隆。乃降詔:‘改樓觀曰宗聖觀,賜白米二百石,帛一千匹,以供觀中修補。‘⑦王遠知本和隋煬帝楊廣交往甚密,楊廣曾‘親執弟子禮‘,但在煬帝晚年,他眼見天下兵起之勢,便又自稱‘奉老君之旨‘,向李淵‘預告受命之符‘。故李淵登位後即拜授他為朝散大夫,並賜金縷冠、紫絲霞帔。王遠知不僅向李淵密告符命,同時還恭維李世民是‘聖人‘,預言他‘方作太平天子‘,要他‘自惜‘。在李世民與其長兄李建成爭奪皇位的鬥爭中,佛教徒以法琳為首擁護李建成,而道教徒以王遠知為首擁護李世民,結果李世民取得勝利,故即位後十分器重王遠知。《舊唐書·王遠知傳》載:‘太宗登極,將加重位,固請還山。至貞觀九年(635),敕潤州於茅山置太受觀,並度道士二十七人。‘又降璽書以褒獎之。王遠知曆經齊、隋、唐三朝更替而恩寵不衰,為茅山宗在唐代成為道教主流的格局奠定了基礎。道士薛頤也是如此,武德(618~626)初,當李世民作為秦王時,他即向其密告符命:‘德星守秦分,正當有天下,願王自愛。‘李世民登基後便為他‘置紫府觀於九緵山,拜頤中大夫,行紫府觀主事‘。⑧唐代統治者之所以尊崇道教,還有一個特別的原因,就是唐初門閥士族的傳統勢力還很強大,若非係出名門,就得不到社會的重視。李唐統治者為了提高其門第,神化其統治,乃利用道教所奉的教主老子姓李,唐皇室也姓李的關係,即尊老子敘為始祖,宣稱自己為‘神仙苗裔‘。這樣,既可借神權提高皇朝地位,又可借此宣稱李氏取代隋朝為‘奉天承運‘。因此,當歧暉、王遠知等道士宣稱奉老君之旨,向他們密告符命之時,便大肆渲染與讚賞。以後這類神話更是有增無已。據《舊唐書·高祖紀》《混元聖紀》《曆代崇道記》等書記載:大業十三年(617),李淵與隋牙郎將宋老生交戰於霍邑,‘會霖雨積旬,餽運不給‘,在即將退兵時,忽有‘霍山神稱奉太上老君命‘告之曰:‘汝當來,必得天下‘。於是李淵遂在太上老君的幫助下,‘引師趨霍邑,斬宋老生,遂平霍邑‘。與此同時,據稱老君又‘降於終南山,語山人李淳風曰:‘唐公當受天命‘。淳風由是歸唐‘。《唐會要》卷五十《尊崇道教》載稱:‘武德三年(620)五月,晉州人吉善行於(浮山縣)羊角山見一老叟,乘白馬朱鬣,儀形甚偉,曰:

‘為吾語唐天子,吾汝祖也,今年賊平後,子孫享國千歲。‘‘李淵即在羊角山建老君廟,祠祀其祖老子。宣稱自己和老君乃一脈相承。武德八年,李淵正式頒布《先老後釋詔》:‘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釋教後興,宜崇客禮,令老先、孔次、末後釋。‘⑨明確規定道教在佛教之上,製定了有唐一代奉道教為皇家宗教的崇道政策。次年五月,他又‘以京師寺觀不甚清淨‘為由,下詔沙汰僧尼道士。詔書一一曆數佛教徒的種種罪惡,對道教徒則輕描淡寫籠統謂之‘馳驅世務,尤乖宗旨‘;最後規定:‘京城留寺三所,觀二所;其餘天下諸州,各留一所,餘悉罷之。‘⑩表麵上是道釋二教都要進行沙汰,實際卻是打擊佛教,扶持道教的。因為當時佛教徒和寺院數目遠較道教徒和道觀為多。按照詔書規定,就是要使道佛二教的教徒和廟宇大體相等,顯然是執行抑佛崇道的政策。詔書宣布後不久,即發生李世民誅殺其長兄李建成的‘玄武門之變‘,從此李世民掌握了政權,在宗教上按照其父李淵的既定政策,繼續大力扶持道教。

唐雖承隋的道佛並容政策,但隋以崇佛為主,而唐則以崇道為主。道佛二教則互相排擠,彼此都想一教獨尊,而唐初社會上仍有重佛輕道的積習。李世民為使‘尊祖之風,貽諸萬葉‘,遂於貞觀十一年(637)繼李淵之後再次下詔,規定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宣稱:‘大道之行,肇於邃古,源出無名之始,事高有外之形,邁兩儀而運行,包萬物而亭育,故能經邦致治,返樸還淳。至如佛法之興,基於西域,愛及東漢,方被中華。……泊乎近世,崇信滋深。……遂使殊俗之典,鬱為眾妙之先;諸華之教,翻居一乘之後。流連忘返,於茲累代。朕夙夜寅畏,緬惟至道,思革前弊,納諸軌物。況朕之本係,起自柱下,鼎祚克昌,既憑上德之慶;天下大定,亦賴無為之功。宜有改張,闡茲玄化。自今已後,齋供行立,至於稱謂,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庶敦本之學,暢於九天;

尊祖之風,貽諸萬葉。‘⑾這個詔書顯然是崇道抑佛的命令。因此,詔下之後,佛教徒智實、法琳並約集法常、慧淨等詣闕,上表力爭,李世民令岑文本宣敕嚴誡,眾僧飲氣而還。唯智實固執不奉詔,乃遭杖責於朝堂,次年病卒。這是唐代道佛二教互爭地位高低,道教在政治上得到李唐皇室支持,而取得第一次優勢的地位。貞觀十三年,道士秦世英又控告法琳毀謗皇宗老君,李世民派人嚴行勘問,將其流放益州而死於途中,再次給予佛教徒以沉重的打擊。

高宗李治,昏庸無能。嗣位之初,政權執掌在長孫無忌、諸遂良等貞觀老臣之手,遵守貞觀遺規,繼續奉行崇道抑佛的政策。永徽五年(654),他從尼寺裏召太宗時的才人武則天入宮為昭儀。次年廢皇後王氏,立武則天為皇後,並參預朝政,後稱天後。顯慶五年(660)以後,政權已全歸武則天掌握,她欲以周代唐,便依靠佛教大造篡權奪位的輿論。因之,佛道輕重關係逐漸發生變化。但李治為維護唐王朝的統治,仍采取了以下一些崇道措施:

(一)據《舊唐書·高宗本紀》下載:乾封元年(666)二月,他親到亳州拜謁老君廟,追號老君為‘太上玄元皇帝‘,立祠堂;其廟置令、丞各一員,並改陽穀縣為真源縣,縣內宗姓特免除徭役一年。

(二)以《老子》為上經,令王公百僚皆習,並將其列為科舉取士的考試內容。上元元年(674)十二月,天後上表,以為國家聖緒出自玄元皇帝,請令王公百僚皆習《老子》,每歲明經一準《孝經》《論語》例試於有司。儀鳳三年(678)五月,高宗下詔:‘自今已後,《道德經》並為上經,貢舉人皆須兼通。‘⑿

(三)提高道士地位和優寵道士。據《佛祖統紀》卷三十九載:儀鳳三年(678),高宗李治令道士隸宗正寺,班在諸王之次。唐代的宗正寺是管理皇室宗族事務機構,將道士歸它管理,即視男女道士為自己的本家。高宗對王遠知的弟子潘師正甚為崇敬,不僅親切召問‘山中有何所須‘,還在他隱居的嵩山逍遙穀造崇唐觀一所,嶺上別起精思觀以處之。又在穀口特為之開一門,號遊仙門,於苑北置尋真門。時太常奏新造樂曲,高宗又令以《祈仙》《望仙》《翹仙》為名。前後贈詩凡數十首。其對道士的恩寵之隆,可見一斑。

(四)興建道觀。高宗時,各地興建道觀較多。如顯慶元年(656)立‘昊天觀‘和‘東明觀‘;顯慶二年(657)立‘宏道觀‘;乾封元年(666)於兗州界置紫雲、仙鶴、萬歲觀,天下諸州皆置觀一所。直到臨死前,還於永淳二年(683)十二月四日下詔:‘朕之綿係,兆自元元。常欲遠葉先親,光宣道化,變率土於壽域,濟蒼生於福林。……可大赦天下,改永淳二年為宏道元年,仍令天下諸州置道士觀,上州三所,中州二所,下州一所,每觀度道士七人,以彰清靜之風,佇洽無為之化。主者施行,是則奉先尊祖,複樸還淳之旨也。‘⒀據說他在宣詔時,已經‘氣逆不能上馬‘,是夕,即‘崩於真觀殿。‘⒁

可見至死不忘尊奉老君,扶持道教,以維護李唐‘綿係‘。

但武則天為欲依靠佛教勢力,取李唐而代之,並且掌握了實權,故高宗李治已不能像太宗李世民那樣給道教以強有力的支持。顯慶元年(656)五月,以玄奘為首的佛教徒要求調整道先佛後的關係,李治於次年六月召集二教代表對此進行辯論,朝中大臣也有附和佛教者。到上元元年(674)八月,李治隻好下詔宣布:‘公私齋會及參集之處,道士女冠在東,僧尼在西,不須更為先後。‘⒂道佛二教平起平坐。武則天上台後,一麵對佛教徒厚加賞賜,大肆營造佛堂、佛像,盡力扶持佛教;一麵又毅然改變高祖李淵以來的崇道政策,下令削去太上老君的‘太上玄元皇帝‘尊號,規定‘釋教在道法之上,僧尼處道士女冠之前‘。接著又罷貢舉人習《老子》的規定,自製《臣軌》兩卷,令貢舉人為業。神龍元年(705)正月,宰相張柬之與崔玄暐、敬暉等以恢複李唐為號召,誅殺武則天的嬖臣張易之、張昌宗,迎立中宗李顯複位。中宗複位後,立即於同年二月‘複國號,依舊為唐。……老君依舊為玄元皇帝。……令貢舉人停習《臣軌》,依舊習《老子》。‘⒃但中宗李顯也是庸懦無能之輩,即位不久,皇後韋氏幹預朝政。韋氏複仿效武則天,依靠佛教勢力,並與武氏集團相勾結,陰謀篡奪政權。於景龍四年(710)六月,毒死中宗李顯,臨朝稱製。道士馮道力‘善於占兆‘,向李隆基密布‘誠款‘,李隆基帥兵‘斬關而進‘,盡誅韋、武黨羽,擁立李旦為帝,是為睿宗。睿宗在位不久,即傳位李隆基。

玄宗李隆基鑒於武氏、韋氏均依靠佛教勢力篡奪李家王朝的事實,自即位之日起,便大力推進開國以來的崇道政策,以提高道教地位,促進道教的發展,從而形成了唐代道教的全盛時期,這在道教發展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玄宗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盡量神化‘玄元皇帝‘,掀起崇拜狂熱。首先,他本人多次親到玄元皇帝廟謁拜,並不斷提高老子封號。天寶二年(743)追尊為‘大聖祖玄元皇帝‘,天寶八載又尊為‘聖祖大道玄元皇帝‘,天寶十三載再次尊為‘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同時並為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五帝加‘大聖皇帝‘之字,太穆、文德、則天、和思、昭成皇後加‘順聖皇後‘之字。這樣,使唐代開國以來的帝、後均和‘大聖祖‘老子更加緊密地聯係在一起,借以維護李唐王朝的統治。其次,一再令天下諸州普遍建立玄元皇帝廟,並給其廟改名。開元十年(722),下詔令兩京及諸州各置玄元皇帝廟一所,每年依道法齋醮。開元十九年五月,令五嶽各置老君廟,開元二十九年正月,又詔令兩京及諸州各置玄元皇帝廟一所。在玄宗的一再詔令之下,全國各地都興建了玄元廟,其建築也極其富麗堂皇。又多次下令給玄元廟更改名稱,加西京改太清宮,東京改太微宮,諸州改紫極宮,並為之選配道士,賜贈莊園和奴婢等。再次,大肆製作玄元皇帝神像,分布天下。據《唐鑒》卷九記載,開元二十九年正月,玄宗自稱夢見玄元皇帝,並告之曰:‘吾有像在京城西南百餘裏,汝遣人求之,吾當與汝興慶宮相見。‘玄宗遂遣使求得於周至樓觀山間,閏四月,迎置興慶宮。五月,令圖寫玄元真容,分送諸州開元觀安置,並詔令所在道士女冠等皆具威儀法事迎候,像到七日夜,設齋行道,仁各賜錢用,充齋慶之費;自今以後,常令講習道經,以暢微旨;所置道學,須加倍敦勸,使有成益。詔書又令:‘今者真容應見,古所未聞,福雖始於邦家,慶宜均於士庶,其親王、公主、郡主、縣主及內外文武官等,並量賜錢,至休假之辰,宜以酒食,用申慶樂,諸道節度使及將士等亦且準此。‘⒄他不僅圖寫‘真容‘,而且還於天寶三載三月,令兩京及天下諸州於開元觀以金銅鑄玄元等身天尊各一軀。太清宮成,又命於太白山采白玉為玄元聖容,又以白玉作玄宗聖容侍立於玄元之右。天寶八載又於太清、太微宮聖祖前,更立孔子及‘四真人‘像以列左右;並以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五帝之像作為玄元的陪祀,從而樹立了老君無與倫比的崇高地位。天寶元年正月,陳王府參軍田同秀上言:‘玄元皇帝降見於丹鳳門之通衢,告賜靈符在尹喜之故宅。‘⒅玄宗即派人就函穀關尹喜台西發得之,乃置玄元廟於大靈坊,並以函穀寶符潛應年號,改元‘天寶‘,又改桃林縣為‘靈寶縣‘,晉升田同秀為朝散大夫。

時人皆疑寶符為同秀所作,而玄宗卻大加讚賞。此後,人稱親見玄元皇帝者不絕。正如範祖禹《唐鑒》所稱:‘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矣。明皇崇老喜仙,故其大臣諛,小臣欺,蓋度其可為而為之也。不惟信而惑之,又嚐以勸之,則小人孰不欲為奸罔哉?‘

????起點首遊《吞噬星空》再創輝煌4月17日不刪檔內測十億起點幣等你拿http://tsxk.qid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