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過(2 / 3)

道教在上層化的同時,民間仍然傳播著通俗形式的道教,並不斷發動反抗統治階級的起義。西晉時,道士陳瑞首先在巴蜀犍為地區發難。據《華陽國誌》卷八記載:‘瑞初以鬼道惑民,其道始用酒一鬥,魚一頭,不奉他神,貴鮮潔,其死喪產乳者不百日不得至道治。其為師者曰祭酒,父母妻子之喪不得撫殯入吊及問乳病者。轉奢靡,作朱衣素帶朱幘進賢冠。瑞自稱天師,徒眾以千百數。‘這個陳瑞之道既然被稱為‘鬼道‘,大師者稱‘祭酒‘,陳瑞又自稱‘天師‘,無疑是屬於天師道的組織,陳瑞便是這派組織的首領。鹹寧三年(277),益州刺史王*#以‘不孝‘罪,‘誅瑞及祭酒袁旌等,焚其傳舍。‘繼之而起的李特、李雄所領導的流民起義,亦與天師道有密切關係。他們在青城山天師道首領範長生的支持下,於永興元年(304)十月在成都地區建立了成漢政權,以範長生為國師,尊為四時八節天地太師。在範長生的輔佐下,刑政寬和,事役稀少,百姓富實,‘由是夷夏安之,威震西土。

時海內大亂,而蜀獨無事,故歸之者相尋‘。⒄凡經六世四十三年,至東晉永和三年(347)方被桓溫所滅。和天師道有一定淵源的李家道,三國時從蜀中傳到江南,並在江南地區傳播,其徒眾上千,‘布滿江表‘。從東晉太寧元年(323)開始至隋大業十年(614)上下二百餘年間,以李弘名義起事者連綿不絕,遍及安徽、山東、四川、湖北、陝西、甘肅、河南各地,且從漢族到少數民族皆有之,與這個道派在民間的發展有密切的聯係。在晉代,杜子恭一派的天師道在江南也頗有影響。

開始主要在上層士族中流傳,到其弟子孫泰時,便在下層群眾中廣收徒眾。東晉末,孫恩、盧循利用這個組織發動了起義,並提出了‘誅殺異己‘的口號,誅殺了高級士族中‘世奉張氏五鬥米道‘的道徒王凝之。表明雖同為道教信徒,也會因階級利益不同而互相對抗,可見這時道教內部在改造過程中存在著激烈的鬥爭。

對民間早期道教改造的成功是在南北朝。北魏太平真君(440~450)年間,嵩山道士寇謙之在崇信道教的魏太武帝拓拔燾和宰相崔浩的共同支持下,自稱奉太上老君的意旨,授以天師之位,賜他《雲中音誦新科之誡》二十卷,令他‘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張(張陵、張衡、張魯)偽法,租米錢稅,及男女合氣之術。……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練‘。⒅寇謙之所謂‘專以禮度為首‘,就是要嚴格奉行封建的道德倫常,不許犯上作亂。他特別仇視當時各地以李弘、劉舉的名義發動農民起義的領導者,指責他們是一些‘誑詐萬端‘、‘惑亂萬民‘的‘父不慈、子不孝、臣不忠‘的‘愚人‘和‘惡人‘;誣蔑他們所聚集的是一些‘逋逃罪逆之人‘和‘奴仆隸皂‘之類的賤民;甚至咬牙切齒地咒罵他們為‘下俗臭肉,奴狗魍魎‘,‘當疫毒臨之,惡人死盡‘。⒆可見‘以禮度為首‘,無非就是要求道教徒必須做到父慈、子孝、臣忠,作封建統治者的順民。這是寇謙之改革道教的總綱,目的在於杜絕農民利用道教號召起義。經過寇謙之改革後的新天師道被稱為北天師道。這種北天師道果然得到了魏太武帝的尊崇,‘乃使謁者奉玉帛牲牢祭嵩嶽,迎致其餘弟子在山中者。於是崇奉天師,顯揚新法,宣布天下,道業大行‘。⒇又在魏都平城特為他建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邀其新經之製‘,MD集道士120人,每日祈禱六次,‘月設廚會數千人‘ME,又改元太平真君,並‘親至道壇,受符籙,備法駕,旗幟盡青,以從道家之色也‘。MF複以寇謙之為國師,許多軍國大事,都先征求他的意見之後方作決定。這樣一來,魏太武帝既是國君又是‘太平真君‘,寇謙之既是天師又是國師。幾乎使北魏政權變成了政教合一的道教王國。繼寇謙之之後,南朝宋,則有廬山道士陸修靜,‘祖述三張,弘衍二葛(葛玄、葛洪)‘,搜羅經訣,盡有上清、靈寶、三皇各派經典,遂‘總括三洞‘,彙歸一流,並編製了《三洞經書目錄》,這是道教史上第一部道經目錄,為編製道教經典創立了體例和原則,這對以後整理和保存道教經典起了重要作用。又在總結自天師道以來原有各種齋儀的基礎上,吸收佛教的修持儀式和儒家的封建禮法,為道教廣製齋醮儀範,以適應對道教進行改革的需要。他認為,‘齋直是求道之本‘,‘上可升仙得道;中可安國寧家,延年益壽,保於福祿,得無為之道;下除宿愆,赦見世過,救厄拔難,消滅災病,解脫死人憂苦,度一切物,莫有不宜矣‘。MG因此,‘聖人以百姓奔競五欲,不能自定,故立齋法,因事息事,禁戒以閑內寇,威儀以防外賊。禮誦役身口,乘動以反靜也;思神役心念,禦有以歸虛也。能靜能虛,則與道合‘。MH可見,他是從修身與治國相統一的觀點出發,以‘勸善戒惡‘為宗旨,使齋醮儀範既成為整頓道教使之合於封建禮法的要求,又是得道成仙的根本。他在《道門科略》中還就組織製度方麵對天師道提出了一套改革方案,其中包括建立和健全‘編戶著籍‘和‘三會日‘的製度以嚴密組織,扭轉已經渙散的組織狀況;建立和健全道官祭酒依功受籙和按級晉升的製度,廢除父死子係的陳規,禁止道官自行署職,以對道官祭酒進行認真的整頓,改變當時道官祭酒良莠不齊的局麵,強調必須‘精察施行功德,采求職署,勿以人負官,勿以官負人。‘為了鞏固道教內部的等級製度,他還用服裝樣式的不同,把封建等級製的一套服式製度應用到道教中來,提出‘夫巾褐裙帔製作長短,條縫多少,各有準式,故謂之法服,皆有威神侍衛。‘‘道家法服猶世朝服,公侯士庶各有品秩,五等之製以別貴賤。‘如此等等。所有這些改革,其目的是‘意在王者遵奉‘。經過陸修靜所改革後的天師道被稱為南天師道。道教的教規教戒、齋醮儀範經過寇謙之和陸修靜修訂之後,便逐步定型,各種規章製度更為健全,道教組織也較為嚴密了。在此基礎上,齊梁時茅山道士陶弘景繼續接收儒、釋兩家的思想以改造和充實道教的神仙學說和修煉理論。

他又‘搜訪人綱,究朝班之品序;研綜天經,測真靈之階業。

……埒其高卑,區其宮域‘,MI撰寫了《真靈位業圖》,仿照人間的等級製度構造了道教的神仙譜係,認為‘雖同號真人,真品乃有數;俱目仙人,仙亦有等級千億‘。MJ又通過編著《真誥》一書,對道教的傳授曆史作了整理。通過以上各種改造,使道教作為一種宗教團體得以逐步成熟,教理教義、科儀規範等也更加完備,從而改變了早期道教那種比較原始的狀態,並由民間宗教轉化為上層化的為封建統治服務的士族貴族道教。

注:

①②《三國誌》第1冊263頁,同頁注引《典略》,中華書局,1959年

③《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第2冊1151頁,中華書局,1958年

④⒆MGMHMIMJ《道藏》第18冊238頁,211頁,第9冊824頁,822頁,第3冊272頁,272頁,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1988年

⑤⑥⑦⑧⒄《晉書》第5冊1602頁,1603頁,1618頁,第4冊1257頁,第10冊3040頁,中華書局,1974年

⑨⑩⑾⑿⒀⒁⒂⒃《抱樸子內篇校釋》(增訂本)第53頁,125頁,126頁,53~54頁,76頁,346頁,173頁,172頁,中華書局,1985年

⒅⒇MDMEMF《魏書》第8冊3051頁,3052~3053頁,3053頁,3053頁,3053頁,中華書局,1974年

道教曆史第05章隋唐五代北宋道教

(更新時間:2007-5-169:11:00本章字數:20791)

自從民間道教逐步演變為上層的士族道教以後,道教就一直受到封建統治者的崇奉和扶植,隋唐到北宋,道教便進入興盛時期。其主要特點表現在,這個時期道教的社會地位大為提高,道士人數大增,道教組織更為強大,道教宮觀不僅遍布全國,且規模日益宏大。特別是由於這個時期國家基本上是統一的,雖然有過五代十國的分裂,但為時不久,中國封建時代的經濟,在唐宋時期也較為繁榮,這就為整個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道教在經過南北朝與儒、釋之間的大辯論之後,進一步汲取儒釋各家的思想來充實其理論;道教內部的南北不同派別亦互相交融,再加上統治者的大力倡導,使對道教的研究蔚然成風;道教學者輩出,道書數量益增,並彙編成藏,正式刊行;修持方法特別是道教在理論上的大發展,為唐宋道教的一大顯著特征。

隋代佛道兼容下的道教

隋王朝的建立,結束了我國三百餘年的南北分裂局麵,重新獲得了統一。盡管它的統治時間很短,一共不到四十年,但其政治經濟製度和思想文化政策多為唐所沿襲,為唐代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從道教發展史看,隋代道教正處於一個轉折點,為唐以後道教的興盛與理論大發展作了準備。這種轉折是道教自身發展的結果,也與隋代統治者對道教的扶持有關。

隋代雖以崇佛為主,但對道教也甚為重視,實行道佛並容政策。隋文帝楊堅在奪取政權時,即利用道士為其大造輿論,即位後又對其加以重用。《隋書·來和傳》稱:‘道士張賓、焦子順、雁門人童子華,此三人,當高祖龍潛時,並私謂高祖曰:‘公當為天子,善自愛。‘及踐阼,以賓為華州刺史,子順為開府,子華為上儀司。‘《隋書·律曆誌》又稱:

‘時高祖作輔,方行禪代之事,欲以符命曜於天下。道士張賓,揣知上意,自雲玄相,洞曉星曆,因盛言有代謝之征,又稱上儀表非人臣相。由是大被知遇,恒在幕府。及受禪之初,擢賓為華州刺史‘。可見張賓等人正是因為向楊堅密告‘符命‘,才‘大被知遇‘而受到提拔重用的。焦子順也是如此。《唐會要》卷五十《尊崇道教》載:‘隋開皇八年(588),為焦子順能役使鬼神,告隋文受命之符,及立,隋授開府柱國,辭不受。常谘謀軍國,帝恐往來疲困,每遣近宮置觀,以五通為名,旌其神異也,號焦天師。‘可見焦子順也是因曾向楊堅密告符命而受到重用,以至軍國大事常要和他商議。為避免其往來疲困,又特在皇宮附近建立五通觀供其居住,並尊之為天師,其恩遇之隆,可想而知。建國之初,不但重用焦子順、張賓等道士,還把他的開國年號命名為‘開皇‘,這個名稱即采自道教經典中所謂開劫的年號之一。楊堅又造道觀、度道士,以扶持道教發展。開皇元年(581),修複陝西周至縣的老子廟。‘遷都龍首原‘時,‘乃於都下畿內造觀三十六所,名曰玄壇,度道士二千人‘;①又下令重修樓觀宮宇,度道士一百二十人,並親幸道場以表崇奉。特置玄都觀,以‘田穀十老‘之一的樓觀道士王延為觀主,並於開皇六年親自召見延於大興殿,以提高其聲望。開皇七年又為道士呂師立清虛觀和為道士孫昂立清都觀。八年征道士孟靜素至京師,居至德觀;又征魏郡道士仇嶽至京都。楊堅晚年,更是‘深信佛、道、鬼神‘,開皇二十年,專門下詔禁止毀壞佛、道等神像,違者‘以不道論‘或‘以惡逆論‘,反映了他對佛道二教的關心和護持。綜上可知,道教在楊堅所建立的新政權中zhan有重要地位,楊堅執政期間,道教宮觀及道士的數量都有所發展。

煬帝楊廣與其父一樣,既篤信佛教,又利用和扶持道教,史稱‘大業中,道士以術進者甚眾‘。當其還在作晉王時,即對道士徐則甚為欽崇,請受道法,並想依靠徐則幫他奪取帝位。《隋書·徐則傳》載其召徐則的手書中,有對徐則以‘商山四皓‘和‘淮南八公‘相期之語,便是這種意圖的流露。同書又稱:‘時有建安宋玉泉、會稽孔道茂、丹陽王遠知等,亦行辟穀,以鬆水自給,皆為煬帝所重。‘王遠知是茅山宗的宗師,楊廣即位之後,於大業七年(611)召見,並以帝王之尊,‘親執弟子之禮‘,敕令於都城起玉清玄壇以處之。楊廣的崇道之篤,可想而知。此外,又將道士薛頤‘引入內道場,亟令章醮‘。②將道士馬賾‘引入玉清觀,每加恩禮,召令章醮‘。③大業八年,他還詔請蔡天師法濤、李天師法超住衡嶽觀焚修,興行道法,衡州府庫田疇什物,並賜觀用。④據《曆代崇道記》稱:‘煬帝遷都洛陽,複於城內及畿甸造觀二十四所,度道士一千一百人。‘建立崇玄署,設令丞,加強對道、佛二教的管理;又於內道場集道、佛經,別撰目錄。史稱煬帝‘以天下承平日久,士馬全盛,慨然慕秦皇、漢武之事‘,⑤迷信金丹,幻想長生不死。為使道士潘誕為他合煉金丹,便‘為之作嵩陽觀,華屋數百間,以童男童女各一百二十人充給使,位視三品,常役數千人,所費巨萬‘;‘在兩都及巡遊,常以僧尼道士女官(冠)自隨,謂之四道場‘。並仿照‘仙山瓊閣‘在宮內興建西苑,‘每日於苑中林亭間盛陳酒饌,敕燕王倓與钜、皛及高祖嬪禦為一席,僧、尼、道士、女官(冠)為一席,帝與諸寵姬為一席,略相連接,朝罷即從之宴飲,更相勸侑,酒酣殽亂,靡所不至,以是為常。楊氏婦女之美者,往往進禦,白白白出入宮掖,不限門禁,至於妃嬪、公主皆有醜聲,帝亦不之罪也‘。⑥隋的統一也促進道教的南北融彙,這種融彙以茅山宗為主流。在陶弘景之後,茅山宗傳往北方的上清經法,已經納入靈寶、三皇及召神劾鬼之類的道經,並與北方的樓觀道相結合。從茅山道士焦曠入居華山,樓觀道士王延前往師之,得其傳授三洞秘訣真經;樓觀道士侯楷‘行三奔術,誦《大洞經》及《三皇內文》劾召之法‘;以及王延‘校讎三洞經法、科儀戒律飛符籙‘、撰寫《三洞珠囊》等事觀之,不難發現當時南北融彙的蛛絲馬跡。王遠知在北方的積極傳道,加上受隋煬帝殊寵,對茅山宗在北方的傳播和發展具有極重要的意義。《隋書·經籍誌》在談到隋代受道之法時稱:‘初受《五千文籙》,次受《三洞籙》,次受《洞玄籙》,次受《上清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