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四大世家是指的折劍山莊歐陽家、開封皇甫家、明州夏侯家以及長安上官家,這四大世家在江湖上門人眾多,勢力龐大,勢力範圍也差不多是固定的。比如夏侯家的勢力範圍就在江南一帶,上官家是在陝甘一帶,而皇甫家則是在中原腹地一帶。
在蜀山派去調查的人當中,有一名弟子當時正替自己的師父給江湖四大世家之一的開封皇甫家送信,商討的是開封附近一處地脈波動的應對事宜。此事已經處理得差不多,這名弟子跑前跑後也挺辛苦,便被邀請在府中做客休息數日,再回轉山門。這是原本說好了的,可休息還沒休息上兩天,他就接了門派中的信突然要離開,皇甫一鳴當然要禮貌性的問他是什麼事兒?
斬妖除魔武林武林正道本該相助,更何況這名蜀山弟子覺得信中講的攸關百姓,也沒什麼好隱瞞的,便對皇甫一鳴說了實情。說是蚩尤塚覆天頂一帶疑似有不少妖魔出沒,正在禍亂四方,已經有一個門中弟子被打成重傷了,他接了師門命令要去調查。
皇甫一鳴一聽說這件事心裏就轉開了。
其實他這時正在跟歐陽英爭武林盟主之位。歐陽英同夏侯彰是摯友,夏侯彰自然是鼎力支持歐陽英的。而皇甫一鳴也有上官信支持,所以在這點上,他和歐陽英不相仲伯。若論名望,其實歐陽家曆來是武林盟主熱門候選人和熱門實際擔當人,不看財力的話,他們家的江湖名望是最高的,皇甫一鳴在這點上就要差上一些了。
歐陽英一向以持身公正出名,皇甫一鳴比起歐陽英來,在這點上就差了一些。他有那麼一點兒愛博虛名。雖然口口聲聲正義道理,有時候還是會為了某個目的,做出點不那麼光彩的事情來。譬如在原作中,歐陽英成了盟主,他逮著機會就揪著歐陽英的得意弟子薑承不放。看似在替天行道,對薑承和一眾妖魔絕不姑息,寧錯殺不放過,其實他積極成那樣很重要一點是要掃了歐陽英這個新盟主的威信。
他那麼做,既把歐陽英架在火上烤——如果歐陽英要歐陽家的名聲和他那個盟主的稱號,就得舍棄他的愛徒;如果歐陽英還要把他的愛徒當一個看,用一個人的標準來要求他,那他們歐陽家就要名聲掃地——就是要讓歐陽英不論怎麼做都要受人質疑;又讓許多江湖中人看到了——他們皇甫家才是能在關鍵時刻頂起大梁的世家。
皇甫一鳴的一生,可以說是一直在用盡各種方法致力於讓皇甫家成為四大世家之首,乃至中原武林之首。或許他到死都不會明白,正是因為他太執著於皇甫家的利益,才當不上武林盟主。——江湖中人最是眼辣,又不是瞎的。
就是這麼一個人,現在他和歐陽英還在競爭下一任武林盟主,有個剿滅一股妖魔勢力從而提升皇甫家聲勢名望的大好機會擺在他眼前,他怎麼可能錯過?
他就想了,若能在消滅妖魔這件事上立下大功,那他當上武林盟主的幾率可就又多了一些。思及此,他便對那蜀山弟子說,他們皇甫家願助蜀山一臂之力,消滅妖魔。
蜀山派弟子在外行走,多的是靠各路江湖人士幫忙的時候,這次地脈異常不也是全賴皇甫家相助才能順利解決麼?因此他並不覺得皇甫一鳴要幫忙有什麼問題,甚至覺得皇甫一鳴頗有俠義之心,便答應了下來,表示會立刻致信門中。
既然是這樣,這名弟子也就不會是單獨離開了。他把皇甫一鳴的兒子,也就是皇甫家的少主皇甫卓也帶上了。——並非去的人不多,這主要是因為禦劍飛行帶不了那麼多人,其餘弟子隻能步行追上了。而皇甫一鳴自己,則會視那股妖魔的組織大小決定要不要親自領著更多弟子去滅魔。
皇甫一鳴算盤打得劈啪響,卻忘了一件事:他兒子太正直了。
太正直的人在大量事實麵前,總是存在被策反的危險的。雖然現在在他兒子眼裏,魔族也是窮凶極惡的存在。
而這個會堅守正義與公道的正人君子,又和夏侯瑾軒是摯友。
再說夏侯瑾軒這段時間,自打傷那名蜀山弟子之後,夏侯瑾軒便知事情有些大條。由於他娘是個散修、又同李逍遙有些交情的緣故,他是見過蜀山弟子的,已經認出那就是蜀山派的道袍。
隻是當時打鬥容不得他們找個僻靜處分說,他又不可能大庭廣眾之下嚷嚷出來說我們倆是夏侯家的,而且說了也不知道那位道長會不會通情達理地放他們一馬,最後才鬧出了這樣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