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軍出兵一千五,死傷四五百。後遇敵襲,韓信點兵應戰,三人一排,多二人,五人一排,多三人,七人一排,又多二人。問漢軍共多少兵馬?”
“此題甚為刁鑽。”
“就算刁鑽。吾等吳越之士也絕不能輸於一青州幼婦!”
“言之有理!這位兄台可破解此題?”
“尚未開解。然吾已擺開算陣,不日便可解答此題。”
自打蔡吉的這道“韓信點兵”一經在山陰城內貼出,陸續就有來自會稽、吳郡等揚州諸郡的士人趕來觀摩解題。也難怪吳越等地士人會如此在意此事。原本十五歲的少女出任太守一事本就足以令天下人為之側目。更毋庸說這少女太守還出了一道刁鑽的題目來吳越之地招賢納士。麵對這等明目張膽的挑釁,一向自視甚高的吳越士人自然是不能就此無動於衷。甚至還有不少人希望能通過解答此題來證明自己的才華不遜於一郡之守,那怕這太守隻是個少女。
然而正當一幹士人在布告之下,或倚牆而立低頭冥思,或席地而坐埋頭苦算之時,卻見兩個十來歲的少年結伴朝這邊走了過來。有童子來看熱鬧,這本沒有什麼好驚訝的。莫說是童子了,就是垂垂老者有時也會跑到這兒好奇地張望一下,看看有沒有哪位郎君解了東萊女府君出的題目。但眼前這兩個少年卻頗為特殊,隻見他二人目不斜視地穿過眾士人,徑直來到布告前仔細研究起了上麵的那道題目。
很快意識到這兩個少年也是來解題的士人們紛紛抬起頭向他二人投去了異樣的眼神。十五歲的少女出題,十六七歲的少年解題,本該是樁佳話。但在出題者是太守,且連續兩個月都沒人能解題的情況下,這兩個少年的出現可就觸動了某些人的神經了。
“小兒讓開!莫要打擾吾等算題。”
“嗟乎,汝等別處玩去!”
然而麵對周遭士人極不友善的呼喝,兩個少年卻絲毫不為所動,反而自顧自地討論起來。隻見其中一個身著白袍,麵若冠玉的少年,率先指著布告向他身旁同伴問道,“士元,此題出自《孫子算經》。”
“孔明,汝已讀完叔父的《孫子算經》?”被稱為士元的少年詫異地回頭問道。待見對方點了點頭,他便跟著頷首分析道,“對。此題之關鍵在於先算兩兩數之間能整除之數,再算三個數間能整之數,用前者中的三個整除數之和減去後者中的整除數之差,便可得出最終結果。”
孔明?士元?沒錯,眼前這兩個少年正是後世名滿天下的三國名臣“臥龍”諸葛亮與“鳳雛”龐統。隻不過此刻諸葛亮還隻是個十五歲的少年郎,而龐統也不過才剛過十七歲而已。原本諸葛亮與其弟諸葛均寄宿於叔父諸葛玄家,向襄陽名士龐德公求學。不過最近其兄長諸葛瑾帶著母親離開琅琊老家南下會稽郡避難。諸葛亮在向老師龐德公告假之後,就與好友龐統一同結伴來會稽探望母親。卻不曾想剛到會稽就碰上了東萊女府君出題之事,於是乎,按捺不住少年脾性的兩人便興匆匆地跑來解題了。
此刻眾人眼見諸葛亮與龐統二人一問一答似乎頗有章法,便收起了先前的輕視之心。不過也有一些人對少年所提供的解法持懷疑態度。卻聽先前要趕二人走的男子開口起哄道,“汝等說了那麼多。可知韓信究竟有多少兵馬?”
龐統剛才隻是提了計算方法,一時半會兒怎麼會算出答案。一旁的士人見狀紛紛向那男子露出了鄙夷之色,認為他故意故意刁難兩個少年品行實在不咋地。不過諸葛亮卻對此一點都不在意,反倒是抬起右手當眾掐算起來。
眾人眼見麵前這清俊的少年竟不用算板,直接掐指心算,不禁各個向其投去了好奇的眼光。哪知龐統卻趁眾人正關注諸葛亮之際,猛地竄上前一把扯下了布告,然後拉起後者拔腿就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