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建安十二年,曹操征烏桓,屠柳城,並最終在遼東屬國的都城昌黎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觀滄海》。不過眼下還是建安初年,位於渝水之畔的昌黎城還是烏桓人的都城。說是“城”,但昌黎按中原的標準來說,其更像是個“寨”。土夯的城牆與高聳的箭樓固然是將城內的親貴與城外的牧民隔了開來,但在林飛與段融的眼中似乎並沒有太大的區別。因為烏桓人不管是親貴還是奴隸住的都是帳篷。差別隻在於有的帳篷大,有的帳篷小而已。
至於此時此刻以商賈身份入城的林飛與段融,則站在城內最大、最華麗地一頂帳篷前,靜候烏桓首領召見。烏桓與鮮卑一樣分屬東胡一支,沒有文字,使用東胡語。史書記載其,“俗喜騎射,弋獵禽獸為事。隨水草放牧,居無常處。以穹廬為舍,東開向日。食肉飲酪,以毛毳為衣。”烏桓的女子擅長手工紡織,喜歡用金銀珠子等飾品裝飾自己。且烏桓人不受中原禮教束縛,婚前男女往往會先私通上一年半載,故而這裏的女子都十分熱情奔放。隻不過按照烏桓的習俗,烏桓男女皆髡頭,女子至嫁時才蓄頭,分為髻,戴一種樺皮製的高帽子,稱為句決。
因此就算時不時有穿金戴銀的烏桓女子朝大帳前的兩個漢家兒郎拋媚眼。但麵對一個個禿頂的美少女們,林飛與段融卻依舊都保持著眼觀鼻鼻觀心的姿態不為所動。而是潛心考慮待會兒見了烏桓首領該如何應對。話說,林飛與段融離開東萊之時,蔡吉還沒同袁譚翻臉,而呂布更沒有來襲。由於海上通訊不便,故他二人都不知曉蔡吉在青州東拒袁譚,南擋呂布之事。更不知曉蔡吉已在不其好好地教訓了一番飛將呂布。不過正所謂無知者無懼。就因為林飛與段融不知道東萊所麵對的危機,這會兒才能專心直至地為建造錦西城而四處奔忙。
要知道當日蔡吉在地圖上隻是隨便指了個位置,但要將這位置變成一座城則需要花費大量的經曆。為此林飛固然是出資置辦下了大批財貨用以賄賂。更為重要的是,段融通過其與三韓人關係,牽頭搭上了烏桓貴族。否則僅憑他二人,貿然帶著財貨泛海至遼東,不被人劫了就算是萬幸。又如何能到達得了昌黎城中的大帳之前。
“林郎君,段郎君,蹋頓大人有請。”一個右衽,髡頭的侍者神色傲慢地出帳通報道。受夠了禿頂美女們圍觀的林飛與段融哪兒會計較這麼多,當即便禮貌地拱了拱手之後,便隨那侍者入了大帳。
“大人”是烏桓各部落的最高首領的稱呼。眼下的大人蹋頓,本是前任烏桓大人丘力居之侄。丘力居死前將幼子樓班托付給蹋頓,命其總攝三王部。然而烏桓人向來講究武力至上,蹋頓正值青壯之年,有武略,自然是不會將幼主放在眼裏。因此丘力居死後不久,蹋頓便篡了烏桓大人之位。隻是目前分散在遼東、遼西的烏桓人不止蹋頓一部。尚還有上穀烏丸大人難樓,部眾九千餘落;峭王蘇仆延,眾千餘落;右北平烏丸大人烏延,眾八百餘落。蹋頓部,部眾五千餘落,雖說多不多,說少不少,勝在占據了昌黎城等要鎮。不過礙於其他諸部的壓力,蹋頓為了安撫丘力居的部眾,目前對退位的樓班還算是以禮相待。
“見過蹋頓大人。此乃中原土產,不成敬意,還請笑納。”大帳之內林飛與段融雙雙叩拜行禮之後,向端坐在虎皮榻上的蹋頓獻上了事先準備好的禮品。
由於此番林飛等人置備的“敲門磚”頗為豐厚,原本正在擺譜的蹋頓立馬沒開言笑地抬手示意道,“二位郎君請起。不知二位今日來,有何貴幹?”
林飛見烏桓人如此貪財,如此直白,便欣然起身,鼓起他那三寸不爛之舌道,“稟大人,吾等今日前來是來給大人送富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