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第2卷青州之鵬 積善道(1 / 3)

“府君的意思是要太平道更名?”於吉蹙著眉頭撚須呢喃道。其實,早在張角事敗之後,太平道對外就以不再以“黃巾”、“太平”等名字自稱。隻是經過黃巾之亂,各地的官府早已成驚弓之鳥,凡是立精舍、讀道書、製符水的修道之人都很容易會被視作黃巾餘孽。因此在於吉看來太平道要想發展下去,改不改名字並不重要,關鍵其能不能得到當權者的支持。而蔡吉既然是東萊的當權者,那她說要改名字,自己這邊就得改名字。所以這會兒的於吉跟著便向蔡吉探身問道,“不知府君想改為何名?”

“於道長,汝看這個名字怎樣?”蔡吉說罷,抬手就將當案牘上的一個卷軸當著於吉的麵展開了一小部分。

“積善道!”於吉瞳孔一縮道。

“沒錯,就是積善道。”蔡吉指著卷軸上的三個大字侃侃而談道,“太上曰:‘福禍無門,唯人自召。’為善為惡,報應昭昭,如影隋形,絲毫不爽。凡人為惡,大則奪紀減算,小則招毀受刑;苟能積善累功,大則增福添壽,小則免禍無形。為善之要,唯道是從。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不怍神天。不愧屋漏!虧己以待人,舍己以為人,憫人之惡,樂人之善,濟人之急,解人之危,人之有禍,若己有之;人之有罪,若己予之;被慈懷於萬物,昭因果於隠微,行善不輟,天道佑之,災禍遠之。”

別看蔡吉此刻將這段柔和了釋、儒、道三家理念的主旨思想說得頭頭是道。事實上,為了改進太平道,這些日子蔡吉可謂是絞盡了腦汁。須知,道家在本質上是一個知識分子的宗教,其認識水平的門檻相對較高,非尋常愚夫愚婦所能理解。而張角等人能提出“致太平”的理念,從而讓道家由雅入俗,使其在底層民眾中廣為流傳,這在曆史上已數異數。眼下蔡吉要在保持太平道“偏世俗”特征的基礎上,祛除其革命性,還要不能影響其對底層百姓的吸引力,這可不是件簡單的事。好在後世一千八百年的曆史為蔡吉提供了不少參照資料,這才讓她整理出了眼前的這份“積善道”教義來。

然而令蔡吉頗感鬱悶的是,她的這番嘔心瀝血之作,並沒有引起於吉的驚豔。反倒是於吉身旁的那個一直不發話的道童忍不住拍然叫絕道,“好個為善為惡,報應昭昭,如影隋形,絲毫不爽!”

“然之,休得造次。”於吉低聲一喝阻止了忘乎所以的弟子。其實於吉對於蔡吉小小年紀就能編寫出如此主旨,同樣也是深感驚訝。而於吉之所以不像其弟子那般激動,歸根結底是因為這十多年來黃巾的興衰,令他早已不再信什麼天理循環。不過眼瞅著蔡吉一副躍躍欲試的模樣,於吉還是頗為合作地奉承道,“府君高才,如此這般改名積善道,吾等教眾便不會再被鄉人所歧視。”

蔡吉雖也聽出於吉這話多少有些敷衍的意思,但她還是一邊攤開卷軸,一邊進一步向於吉悉心講解道,“不瞞道長,本府還依照積善二字,為積善道歸納了七大教義。煩請於道長詳加指點。

其一為敬天,物本乎天,尊黃天為至上之神。

其二為祀祖,人本乎祖,祖先如能修持得道,就能做到聖人,做到真人,做到仙人。如不經過修持,亦可用超度的儀式,使祖先得榮登仙境。

其三為修道,修道分內外兩途。內修,修養心性,守生養氣;外行,行善積德,樂善好施。內修外行圓滿,即可修合天人,返璞歸真,屍解成仙。

其四為行教,凡敬天祀神超度祖先之時,須安教儀,修齋建醮。

其五為救人,即憑岐黃之術治病救人。

其六為利物,即順萬物之性,本好生之德。

其七為濟世,即以教化民,布道天下。”

於吉起先隻是抱著姑妄聽之的態度對待蔡吉所謂的積善道。但當蔡吉逐一提出那七條教義,於吉的表情便逐漸變得鄭重起來。待到蔡吉講完七條,已低頭沉思了半晌的於吉皺眉問道,“依府君之教義是想讓人生前積善,死後解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