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第2卷青州之鵬 入北海(1 / 3)

賈詡坐在車內靜靜地觀察著車外的風景。正如蔡吉所言兩天前使團在沂水告別於禁部,轉而渡河與東萊來的張頜部會合。據賈詡的觀察張頜此番所率兵馬大約有一千餘人,各個衣甲齊整,士氣飽滿,一瞧就是難得的精銳。依照隨行的那個醜小鬼的說法,在他們即將抵達的高密城裏,還有兩千多這樣程度的士兵歸張頜統領。此外,東萊全境大約有常駐軍隊三萬餘人,如有需要還能從屯所抽更多的壯丁。對於龐統得意洋洋的介紹,賈詡顯得不置可否,因為對這種事他向來隻用自己的眼睛做判斷。畢竟這世道多得是有個四、五萬兵馬,就敢對外宣稱十萬大軍諸侯。像是此番稱帝的袁術,更是獅子大開口地宣稱自己有八十萬大軍。笑話,他袁公路有幾斤幾兩周圍的諸侯會不知?

在賈詡看來必要的虛報人數很正常,這一來能提高士氣,二來也能起到威嚇敵手的作用。但虛報得太厲害,有時卻會適得其反。倘若戰事稍有不利,敵方爆出個數千人馬破爾十萬大軍,那豈不是更加打擊士氣。當然就龐統的介紹東萊兵力而言,雖有些出乎賈詡的意料,但也算不得誇張。很可能那個醜小鬼並沒有說謊話,蔡安貞手上的兵力確實與呂布、馬騰之流不相上下。但要說到那三萬人馬的戰力,賈詡可就不抱啥期待了。畢竟烏合之眾又豈能同百戰之師相提並論。

其實相比東萊軍隊的戰力,賈詡更感興趣的是東萊的將領。經過宛城一戰,賈詡已然證實前麵車駕內的那個蔡使君根本不會打仗。這也就意味著之前東萊郡取得的諸多戰績都是她麾下將領幕僚的功勞。太史慈、郭嘉、王修等人的名號賈詡在豫州時便有耳聞。不過這些人都及不上此番領兵前來接應的張頜來得有意思。

據賈詡所知張頜原本是韓馥的部下,韓馥敗後轉投袁紹,並在民間被盛傳為河北四庭柱。而此時此刻這位儁義將軍卻護送著蔡安貞,一路穿越由袁譚控製的半個北海。擺明了是不將身為青州刺史的袁譚放在眼裏。蔡安貞這會兒與張儁義又是什麼關係呢?上司與下屬?還是盟友?她又是否信任那個已侍兩主的男子?

賈詡這半生見過了太多的背叛與陰謀,深知禦將遠比禦兵來得困難。須知一個人的才華與他的品行優劣沒有必然的聯係。因此不少諸侯都習慣於將自己的親戚、同鄉委以重任以求安心。然而一個眼中隻有親戚、同鄉的人,是成不了大事的,像董卓,像袁紹。但太過信任下屬,又難免會重蹈丁原的覆轍。信與不信,關鍵還是在“識人”二字上。

想到這裏,賈詡味深長地抬頭望了一眼,前方正在與張頜交談著的蔡吉,不禁捫心自問——卻不知那丫頭可懂識人之術?

蔡吉並不知曉,賈詡正在後頭的馬車裏腹誹著她與張頜的關係。此時的她正悉心地向張頜詢問,過去四個月來北海的情況,以及琅琊郡境內呂布軍的動向。至於張頜則簡明扼要地將北海的情形,大致向蔡吉做了一番介紹。

“稟使君,呂布軍自上次戰敗之後,便再也沒有襲擾青州。此外據探子來報,呂布將琅琊交由臧霸之後,臧霸因征兵征糧一事與琅琊本地豪族多有衝突。琅琊郡眼下對呂布軍可謂是怨聲載道。不少百姓攜家帶口自琅琊湧入北海、東萊避難。北海七縣,在此四個月內,共收納五萬百姓屯墾。王令尹則乘勢從流民之中招募了兩千兵卒補充軍備。”張頜說到這兒突然停頓了一下,轉而語重心長地向蔡吉抱拳進言道,“蔡使君,北海公沙家等豪強曾攜八百私兵前來投靠,但都被王令尹拒絕了。恕頜直言,豪強的私兵人數雖少,然此等私兵皆繕五兵,習戰射,非臨時招募的流民可比擬。”

蔡吉聽罷張頜所言,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確實漢末豪強的私兵戰鬥力極強。莫說是流民了,就算是朝廷精銳有時也不見得是這類私兵的對手。而隨著黃巾之亂的爆發,不少豪強也借著天下大亂,皇權衰弱的機會,大肆擴充實力。進而形成“大者連郡國,中者嬰城邑,小者聚阡陌”的私兵林立局麵。並且仰仗著手中的私兵,豪強地主進可攻,退可守,他們或自成營壘,或領兵投靠各路諸侯。曆史上,曹操麾下的李典、許褚、任虔、田疇等人皆是這等豪強出身。而東吳的孫氏更是直接靠吳名宗大族的私兵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