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接風酒宴,沒有迎送往來,齊營君臣一入南皮便直奔議事堂商討如何應對曹操伐吳。此刻就見蔡吉坐於榻上,手倚漆器小杌,正俯身在看案牘上的地圖。在她的身旁蔡琰另坐一枰,執筆疾書,將與會諸人議論的內容逐一記錄下來。話說這還是蔡琰第一次參與此等關係天下大局的重要會議。更毋庸說現場還坐著諸如賈文和、田元皓、太史子義、趙子龍等等名滿天下的名士與宿將。蔡琰剛落座時還有些惴惴不安,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她很快便發現齊侯麾下的文臣武將皆是坦蕩君子,自己先前的擔憂完全都是多餘的。
就在蔡琰逐漸適應男女同堂論策的同時,林飛已然結合最近得到的情報向在場眾人介紹起了南方的戰況,“六月,曹孟德領軍三十萬自江陵水陸並進順江東下;同月,孫伯符攜水師三萬逆水而上與曹軍相峙於赤壁。”
耳聽孫策竟敢以三萬水軍迎戰曹操三十萬大軍,廳堂之上頓時響起了一片嘩然之聲。然而如此懸殊的實力對比卻並沒有讓蔡吉感到意外。須知曆史上曹操南下伐吳時可是對外宣稱“治水軍八十萬眾”。而在這個時空曹操的三十萬大軍雖說在人數上依舊是十倍於東吳,可若論氣勢“三十萬”顯然是比“八十萬”遜色了一籌。此外據蔡吉所知曆史上的赤壁之戰曹軍兵力根本沒有八十萬,至多也就二三十萬而已。所謂的“治水軍八十萬眾”完全是曹操拋出心理戰,旨在給江東君臣施加壓力。那麼是什麼讓曹操在這個時空變誠實了?還是另有其他緣由?
抱著此等疑問,蔡吉清了清嗓子開口問道,“曹軍果有三十萬?”
麵對蔡吉的問話,田豐不以為然地笑了笑道,“孟德據荊州後,得到水、陸軍不過十餘萬,何來三十萬眾。曹阿瞞又唬人也。”
田豐的說法博得了在場文武的一致認可。這兩年間曹蔡兩家一直都在明爭暗鬥,雙方多少都清楚對方有幾斤幾兩。而將兵力謊報兩三倍也確實符合曹操一貫的行事風格。隻是這等規模的兵力不僅遠遜於曆史上的赤壁大戰,甚至就連滅吳都顯得有些夠嗆。
想到這裏,蔡吉由不得若有所思地喃喃自語了一句,“水陸十萬豈夠滅吳?”
林飛聽罷深以為然地點頭附和,“據悉曹孟德此番伐吳乃是受孫伯符修書挑釁所至。倉促間兵力不足也情有可原。”
但坐在對麵的太史慈卻不似蔡吉和林飛這般看好孫策,就見他環抱雙臂,神色凝重地說道,“話雖如此,曹軍兵力任數倍於孫吳。江東終免不了一場惡戰。”
眼見眾人你一言我一語地商討曹孫兩軍的兵力對比,趙雲忍不住插了一句道,“餘聞江東與玄德公結有盟約,劉使君豈會坐視曹軍攻吳?”
哪知趙雲的話音剛落,林飛便回頭報以苦笑道,“子龍將軍有所不知,數月前孫劉兩家為奪夷陵,早已兵戈相向。而今劉玄德怕是正等著曹軍攻吳,好尋機渾水摸魚。”
“竟有此事!玄德公怎會如此短視?”趙雲以一臉難以置信的表情連連乍舌。
此時就聽堂上蔡吉突然沉聲斷言道,“劉玄德絕非短視之徒,孫伯符亦非莽撞之輩。孫劉之爭必有蹊蹺。”
在蔡吉看來曆史上的孫、劉兩家為奪荊州雖爭鬥不斷,但那都是赤壁之戰結束之後的事了。或者更為確切點說,隻有解除了來自曹操的威脅,孫權和劉備才會有閑工夫互相較勁拆台。而一旦北方的曹軍大兵壓境,那孫、劉兩家必會拋棄前嫌重新抱成一團共抗強敵。眼下東吳的當家雖由孫權變成了孫策,但唇亡齒寒的道理終究還是擺在那裏。更何況蔡吉相信以周瑜、諸葛亮的智慧與影響力不可能放任自家主公無視曹操威脅肆意背盟內鬥。正所謂事出反常必有妖,眼下在南方發生的種種反常情況必然不會像其表麵看著那樣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