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革鋼複工,那時的工人普遍住在鐵西區的繁榮、共和地區,鐵東區的八卦溝一帶,以及曆山區的太平地區,那時住的大部分都是職工自己搭建的平房。
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是革鋼發展的高速時期,全國各地支援革鋼,同時革鋼也開啟了大規模招工,這些幹部職工需要住房,革鋼開始大興土木,建設職工宿舍。
四個區幾乎遍地開花。
鐵西區的環鋼路沿線,鐵東區的勝利路沿線,中華路沿線,以及整個曆山區都有革鋼的家屬區。
舊堡區主要是礦山的職工家屬區。
時間進入八十年代後,原有的三城區已經沒有太多的多餘土地了,但是革鋼每年都有新職工進入,住房問題依然嚴峻。
於是在八十年代初期,革鋼花錢從市裏買下了北溝地區,計劃在那裏建設十一個居民小區,目前已經建設完成了九個。
這些舉措極大地緩解了革鋼職工的住房壓力,這也是革鋼的優勢所在。
為什麼革鋼的小夥好找對象,就在於人家有福利分房政策。
革鋼的民房各式各樣,從高端到低端,一應俱全。
這裏既有高級領導住的獨棟小樓,躍層住房,也有太平、鐵西地區兩家三家共用一個廚房的老式宿舍,麵積則從二三百平到二三十平不等。
看完這些數據,林致遠掩卷長思。
一個想法已經在他心裏慢慢成形。
從九十年代開始,革安有了商品房,並且越來越多,林致遠現在住的十二條就是。
但是到目前為止,革鋼所有的民房都是公房,產權不歸職工所有,按道理來講,職工退休或者亡故後,這些公房是應該交還給原單位的,但是沒有一家這麼做,全部被家屬子女占用了。
房產部門也沒有力度去強製收回,因為那樣做的話會激起大麵積的社會矛盾。
這就導致了革鋼的住房永遠都不夠用,老房子騰退不出來,新職工也需要住房,革鋼就隻能一年接一年的不斷蓋房子,占用了大量資金。
這也成了革鋼背負的最重的包袱之一。
而神州的住房製度改革早在七十年代末就悄然開始了,1979年,第一個商品住宅項目獲批、1980年,第一家房地產公司成立、1985年,第一筆住房按揭貸款發放、1987年,第一宗土地公開拍賣……
或許革鋼也應該踏出這一步了。
如果在革鋼內部實行公房買斷產權製度,現有的十八萬戶住房就能被盤活,可以釋放天量資金,這樣既能緩解革鋼目前的資金壓力,很多急切需要的項目都可以馬上立項開工,又能繼續建設新的住房,進一步緩解新職工的住房壓力,同時也能滿足一部分老職工改善居住環境的要求。
不過林致遠同時也清楚,讓那些住了一輩子福利房的老工人掏出真金白銀買斷產權,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這就是一個大坑,一步邁錯,一招不慎,就是九天雷劫加地雷陣,職工的滔滔怒火會讓自己萬劫不複。
這件事必須慎重才行。
當天晚上,林致遠想了很久,書房的燈一直亮到了深夜。
******
第二天上午,林致遠去了大白樓,見到了靳華英。
“靳總,有點事情想跟你彙報一下。”
靳華英一看林致遠這麼嚴肅,不由得心中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