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室裏響起了一聲聲倒吸涼氣的聲音。
林致遠這不是危言聳聽。
南洋金融危機雖然始於南洋,但很快就擴散到了東亞地區。
11月,高麗和東桑就受到了衝擊。
11月6日,日經225種股票價格指數跌至16000點以下。日元兌美元彙價也持續跌落,12月8日,該彙價跌到130:1,國內資金大量外流。11月份,4家金融機構的倒閉是東桑國金融危機的集中體現。
11月3日,處於經營困境的三洋證券公司向地方法院申請運用“公司重建法”進行重建,這是東桑國首家申請運用“公司重建法”破產的證券公司。
11月17日,北海道拓殖銀行倒閉,打破了東桑國“大銀行不倒”的神話,再次重創了人們對東桑國金融體係的信心。
11月24日,山一證券公司宣布破產,是這一係列金融機構倒閉風潮中影響最大的一起。山一證券公司創立於1897年4月,在東桑國國內有業務網點118家,海外網點35家,擁有資產總值高達24萬億日元,是東桑國第四大、世界第十大證券公司,而值其百年壽辰之際,卻遭到倒閉破產的厄運。
山一證券公司破產的消息一公布,東京股瞬時跌了800點,與此同時,全球各主要金融市場也發生動蕩。紐約道瓊斯股票指數大跌113.15點,西歐各大股市股票價格指數普遍下跌,東南亞各股市亦全麵跌落。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德陽城市銀行在存款持續萎縮、股價節節下挫的情況下,終於因不堪不良資產持續上升和虧損累累的重負,於11月26日宣布倒閉。
在亞洲金融危機中,東桑國所受的影響算是最小的,但是依然給本國經濟帶來了一係列沉重打擊。
東桑國雖然損失慘重,但和臨近的高麗相比,那就是小巫見大巫了。
在金融危機之前,高麗憑借著人均GDP1萬美元,位列世界第32位,這項數據已經遠遠超過了當時亞洲的絕大多數國家。此時的高麗,電子、鋼鐵等領域在世界都是排得上號的,三星,SK等財閥集團賺的盆滿缽滿,各類型的小企業也如雨後春筍開始瘋長。甚至出現企業為了搶員工,經理給新人遞紅包的場麵。當時的高麗企業中超過80%都是外企,他們還沒意識到一旦這些外企撤資跑路,高麗舉國上下都將陷入混亂。沉迷於經濟騰飛的高麗人,沒有察覺到危險的來臨。在經濟飛速發展的陰影下,躲藏的是花旗國銀行的過度房貸,依賴美元的高麗外彙儲備嚴重不足。
1997年10月底,就已經有人向在高麗的外企透露,做好卷錢跑路的準備。11月6日,國際遊資正式向高麗經濟發起衝擊,所有高麗的外企集體變卦,撤資離開高麗。這一舉措直接導致高麗股市崩盤,就好像一幢大廈,喪失了最關鍵的承重牆。高麗民眾血汗錢購入的股票一下變成了廢紙,與此同時,走向滅亡的是眾多小企業。這些小企業,大多數都是通過抵押資產向銀行貸款來維持日常,但是貸款得到的也僅僅是彙票沒有現金。這就導致了一個巨大的隱患,一旦資金鏈斷裂,高麗經濟崩盤。那麼,這些到手的彙票也將一文不值。
國際遊資正是看到了高麗金融的漏洞,一舉得手。小型企業開始向政府尋求幫助,希望政府能夠撥款資助他們度過危機。可高麗政府為了保住大型企業,不僅拒絕提供幫助,甚至落井下石放出了所有外彙,以此來達到穩固韓元的作用。高麗政府的行為無異於是飛蛾撲火,當時的高麗外彙不過150億美元,而國際遊資所掌握的資本有數千億美元。兩方交火,不到10天的時間高麗敗下陣來,政府沒錢了,韓元也開始貶值了,第一天就下降了近18.7%。
國民手中的錢逐漸變成廢紙,小型企業紛紛倒閉,股市崩盤,投資的項目胎死腹中。貸款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人們即使是抵押了房產也遠遠不夠,被逼無奈之下,隻能選擇一死了之。小企業完犢子了,中大企業也相繼步入後塵,即使高麗政府盡力挽留,高麗百強企業也有近60多家倒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