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3章任重二
李振山還真不是謙虛,更不是客氣,新的單位,新的崗位,新的挑戰,確實讓他感到有些棘手。
大型工委的前身是國資局,隸屬於財政部管轄,主要職能是代表國家行使對國有資產所有者的代表權、監督管理權、國家投資和收益權以及資產處置權。
今年三月,國資局撤銷,七月,大型工委成立,這是一個規格遠高於原國資局的機構,武定國任書記,李振山任主任,副書記。
高層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機構調整決定,是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國有資產管理局雖然承擔著製定監管政策的職能,卻沒有使其政策落實的製度基礎。事實上仍然是由多個行政部門分割行使了其所承擔的出資人職能。
比如,國有資本基礎管理職能由財政部行使,投資職能由國家計委行使,對國有企業的監管職能由國家經貿委行使,國有企業主要經營者的任免與考核由中組部、人事部負責,國有企業的薪酬分配由勞動部監管,對國有企業的財務檢查和監督由政務院派出的監事會負責。這種多頭管理格局被稱為“九龍治水”。
管資產和管人管事相脫節,權利、義務和責任不統一,形成國有資產無人真正負責與政府部門直接幹預企業經營並存的狀況,企業經營自主權難以真正落實。
在這種體製格局下,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缺乏統一的規劃、協調和組織實施,企業經營者則缺乏有效的激勵和約束,以至於不少國有企業管理混亂、肆意擴張,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的需求,加之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的衝擊,使得當時的國有企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
從九十年代開始,國有企業經營陷入困局,國有企業最集中的東北地區最先出現破產潮、下崗潮,之後便席卷全國。1996年,超過六千家國有企業破產。在39個大的行業中,有18個是全行業虧損。1997年,全國國企利潤僅為428億元,相當一部分不能正常發放工資和退休金,不穩定事件不斷發生。
麵對日益嚴重的國有企業虧損問題,中央打響了國有企業三年脫困的改革攻堅戰,同時開始調整國有資產管理體製。
這就是為是什麼在今年,冶金、機械等9個專業部委被改組為國家局,並不再管理企業,幾年後這些局將被徹底撤銷。國有企業基本告別了由行業主管部門管理的時代。
在這種背景下,國企改革重任放在了李振山的肩上,試問他怎能安睡?這幾天日思夜想,都是在思考如何順利的開展工作。
“華英,致遠,今天把你們兩個找過來,就是想讓你們幫我出出主意,看看我這第一把火該怎麼燒?燒在哪裏?”李振山的態度很誠懇,“我一連想了幾天,有了一些頭緒,但是還不完整,現在需要有人給我一點提示,你們兩個都有管理大型企業的經驗,幫我出出主意。如果第一步工作都沒做好,我沒法向中央和武書記交代。”
靳華英緩緩搖頭,“主任,不是我不幫你,這麼大一個攤子,我之前從沒接觸過,確實沒有辦法,不如讓致遠幫你分析分析,他年輕,眼界寬,格局大,腦瓜靈活,說不定能幫你找到一個好的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