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備工作忙碌緊張的進行著,一切都按照林致遠的計劃有條不紊的向前推進。
七月十五日,籌備小組正式搬進了東天電子的辦公樓,各個部門的負責人也基本到位,這些負責人都是季佳木精挑細選出來的經驗豐富的人才,上手就可以直接工作,總部機關終於可以正常運轉了。
在金鯤和潘立德的建議下,先於科技中心成立的是一支由十四名專家組成的科學技術協會,分為軍用和民用兩個方向,軍用組七人,民用組七人。金鯤擔任軍用組組長,潘立德擔任民用組組長。
科學技術協會的成立,極大的減輕了挑選科技人才的阻力和難度。
林致遠徹底將選拔科技人才,挑選論文和課題的重任交給了科協。這十四個人都是原信息產業部下屬院所和企業最德高望重的科學家,專業涵蓋了目前與電子信息有關的所有行業。這也將林致遠從他不擅長的領域徹底解放出來,可以專心致誌的搞錢了。
籌備工作千頭萬緒,但林致遠最關心的就是神州電科現在有多少家底?資金是企業的生存之本。
為此,他專門找新上任的財務處處長胡欣聊了大半天。胡欣之前是東方電子的財務處處長,籌備小組成立後,她是第一個確定下來的部門負責人。
胡欣拿了一摞厚厚的財務報表,向林致遠彙報工作。
“林組長,在籌備小組成立之前,部裏就對部屬的四十六家科研院所、二十六家企業進行過一次細致的財務統計,我也參加過了這次統計工作,這是所有的財務報告,請您過目。”
林致遠接過這一摞財務報表,細細的看了起來,饒是他已經有了充分的心理準備,但是看到這些財務報表後,還是倒吸了一口涼氣。
情況不是一般的嚴峻。
四十六家科研院所,再加上二十六家企業,一共七十二家單位,能夠盈利的隻有八家,另外還有十一家可以勉強做到收支平衡,不賠不賺,剩下五十三家全部陷於虧損狀態。
林致遠看完這些財務報表,足足花了一個半小時,在這期間,胡欣一直安靜的坐在一邊。
在這之前她就見過林致遠,隻不過兩人不太熟悉而已。
胡欣對這個傳奇中的人物一直充滿了好奇。就是這個男人創造了音樂花園的奇跡,那麼這次,他是否能夠帶領集團這艘巨輪再立新功呢?
說實話,胡欣對未來並不樂觀,相反還有很大的隱憂。
當初的東天電子八個小廠加起來隻有三千多人,所謂船小好掉頭,隻需要一款好的產品,就能立竿見影,讓企業起死回生,但是未來的神州電科可是有十五萬職工的大船,這艘大船千瘡百孔,別的不說,光是這十多萬人每月開工資,就是一筆天文數字。
林組長真的能夠再創奇跡?胡欣不敢確定,而且她還有私心,胡欣最怕的就是這位林組長從東天電子抽血來彌補其他企業的虧損。
畢竟她是從東天電子出來的,親眼見證了東天店子起死回生,從弱到強的整個過程。胡欣真的不希望好不容易走出低穀的東天電子被其他企業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