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3章成立典禮一(2 / 2)

第十三研究所,1956年始建於燕京,1963年遷至冀北常山,並於六十年代末分別援建了川省固體電路研究所和金陵電子器件研究所等兩個微電子所,是神州成立最早、規模最大、技術力量雄厚、專業結構配套的綜合性半導體研究所。在過去的50年裏,冀北半導體研究所在半導體領域先後創造了36項國內第一,如神州第一隻晶體管(1957年)、第一塊矽集成電路(1965年)、第一塊砷化镓集成電路(1982年)、第一隻半導體激光器(1983年)……等等,取得了2420項科研成果,其中55項榮獲國家級獎勵、395項獲部(省)級獎勵。

第十四研究所是神州雷達工業的發源地,國家諸多新型、高端雷達裝備的始創者,信息化裝備研發的先驅者,是具有一定國際競爭能力的綜合型電子信息工程研究所。先後在“兩彈一星”、“載人航天”、“三峽工程”、“奧運安保”、“國慶閱兵”等諸多國家重點工程中承擔關鍵任務……

第十六研究所在錢學森等老一輩科學家倡導下於1966年創建,坐落在全國四大科教城市之一的徽省會廬州,現有在職員工近千人。十六所是國家軍工一類研究所,主要從事低溫與製冷、超導電子與低溫電子、微波與毫米波技術的應用研究與產品開發,也是國內唯一專業從事低溫電子技術工程應用研究的研究所。十六所產品專業涵蓋低溫與製冷、超導電子、微波器件、氣體純化、真空技術、機械製造、計算機應用等多個領域,廣泛應用於紅外夜視偵察、紅外跟蹤與搜索、前視紅外、紅外熱成像、光電對抗、紅外導彈預警、星地通訊等國防領域……

每一個單位都對應主席台四周的一麵紅旗,旗幟獵獵,迎風飄揚……

展板上大量的照片。都是詹達英等人從信息產業部的檔案室裏搜集到的,曆史跨度從五十年代到改革之後,照片上的老一代科研工作者戰嚴寒,鬥酷暑,闖戈壁,入深山,送衛星於九天之上,造潛艇於大洋之中……

很多來參會的單位代表看到這些,動情的哭了。

展板雖小,卻承載了他們幾代電子人的艱辛與奉獻。有一個白發蒼蒼的老科學家甚至直接坐在了地上,哭的全身癱軟,指著一塊展板上的照片,哽咽說道:“那是我和小劉在沙漠基地時拍的,當時我們都二十多歲,現在我都六十多了,小劉十年前積勞成疾去世了,如果他能看到自己的照片放在這裏一定會很高興。”

老科學家的哭聲激起了很多人的共鳴,這些展板直接讓這些人對林致遠的印象好了起來,有這麼一位不忘曆史的董事長,讓他們對未來的集團充滿了信心。

跟著袁飛忙前忙後的廖津生看到這一幕沉默了。過去在他眼中那些老頑固的前輩有那麼艱苦的過往,這讓他意識到自己以前的一些做法可能有些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