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津生的心裏熱乎乎的,但是台下眾人的反應和他大都不一樣。
下麵坐的絕大部分都是各單位的負責人,或者是各自單位的學術權威。不客氣的講,這些人就是分蛋糕的人。剛剛林致遠講話的內容就是要把這份權利從他們的手中收走,試問這些領導能高興嗎?
剛剛有了一點笑容的他們瞬間又變成了一座座冰山。
不隻是林致遠,坐在主席台上的領導班的成員都感受到了台下眾人明顯的變化。
金鯤輕咳了一聲,“林總,我能說兩句嗎?”
林致遠將手中的話筒遞給了他。
“大家好,我和各位一樣,之前是十七所的負責人,我覺得就這個話題,我還是有資格談幾句的。在我接手十七所之前,十七所的狀況很不樂觀,幹部職工已經好幾個月沒開出工資了,有些家境不好的職工甚至利用休息時間出夜攤,打零工,這種情況相信在座的各位領導都能有所體會。那時候社會流傳一句話,造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很多科研人員情緒低落,甚至對自己產生了深度懷疑,有不少人跑來找我辭職。他們抱怨的除了收入少之外,更多的是對未來的迷茫,因為他們根本撈不到課題,隻能幹一些輔助性的工作,自身學識被埋沒了。同誌們,當時的社會大環境確實起到了很大的副作用,但是我們自身也是存在很大問題的,當時的科研經費不足,科研項目少,上麵派下來下一個課題,所裏最先考慮的就是老同誌,確實,老同誌做的貢獻大,經驗多,這點我們從不否認,但是值得我們這些負責人思考的是,為什麼不能給那些中青年科研人員一點機會呢?他們身體好,能吃苦,幹勁足,熱情高,但是一個接一個的課題都跟他們無緣,獎金福利他們隻能拿最少的,長此以往,積極性就被消磨一空,誰還願意踏踏實實搞科研?剛才林董說的很好,咱們確實存在科研上論資排輩的現象,想要讓神州電科擺脫現在的窘境,打破固有的模式非常重要。”
金鯤是中青年科研人員中的佼佼者,同時也是之前十七所的負責人,他說的話還是有些分量的。
他能在這麼關鍵的時候站出來支持林致遠,起到了很積極的作用。
潘立德見金鯤說完之後主動要來話筒。
“金總說完了,我也想說兩句,我們五十五所更多的是承擔民用產品的研究,與市場對接更直接,在我擔任五十五所所長這幾年,我深刻的體會到,在民用產品這一塊,中青年科研人員對市場的敏感度要遠超老一輩,他們的眼光更超前,思維更創新,研究的產品也更受市場歡迎,當然我不是說老前輩不行了,老前輩經驗豐富,值得我們學習,但是科研歸根結底比的還是一個創新,尤其是在民用產品這一塊。”
兩位主管科研的副總說完,常務副總經理袁誌龍也要發表意見,“大家好,我之前是東天電子的總經理,大家都知道,東天電子是企業,我們的科研任務和在座的各位沒法比,我隻想談一談音樂花園這款產品,音樂花園的創意最先是由林董提出來的,但是在研究的過程中,年輕人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當然老一輩科學家也在為我們保駕護航,是大家同心協力一起努力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