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8章國維困境(2 / 2)

鄭飛苦笑著擺擺手,“不用,我自己的情況我清楚,林董,這次我是來求援的。”

他抬起頭,一對眸子中射出祈求的光,“林董,國維今年遭遇了一場從未有過的大危機,我有點支撐不下去了。”

林致遠急忙坐了下來,將茶杯放在鄭飛手裏,“鄭總,別著急,喝點茶,慢慢說,到底出什麼事兒了?”

2001年,在互聯網泡沫危機的陰霾籠罩下,全球科技企業普遍苦不堪言,國維自然也不例外。讓國維雪上加霜的是,去年鄭飛最重要的一個下屬離開了國維,不僅在今年開始與國維全麵競爭,還挖走了老東家的大量人才。

鄭飛隻能緊急啟動了招聘計劃,希望能夠快速彌補“失血”的人才隊伍,同時不顧寒意依然維持既定的高增長目標從而加大了費用投入,並逆勢海外擴張以維持企業的高速發展。

然而,屋漏偏逢連夜雨,鄭飛將資源都集中到3G的研發上,但是3G的研發速度緩慢。這些因素,讓國維的現金流麵臨著極大挑戰。

意識到情況不對的鄭飛,準備出售旗下的國維電氣以求自保,就在前兩天,一家來自歐洲的公司出價7.5億美元,雙方已經展開了談判,但是鄭飛心裏不舍,出售國維電器之後,就意味著徹底放棄了能源業務。

在思考了幾天之後,鄭飛想到了林致遠。

現在的林致遠是國內最大的電子科技集團的董事長,如果林致遠肯出手幫助他,國維得到的不隻是資金,還會有一些隱性的政策支持。

國維也是電子類企業,在這個行業,由弱到強,奮戰了十幾年,深諳在國內環境下政策有多重要。

不說別的,就是去年林致遠幫國維搞到的那張小靈通生產許可證,就為國維帶來了千萬級的利潤。

如果電科集團能夠投資國維,那麼國維將帶有一定性質的國資背景,為它今後的發展有百利而無一害。

鄭飛的算盤打的精著呢,當初他兩次拒絕革鋼的投資,就是因為革鋼是鋼鐵行業企業,對國維的發展除了資金的扶持之外,其他方麵沒有任何幫助。

而電科集團卻是國內電子科技界的老大,很多電子設備的標準都是政府部門根據電科集團的建議而建立的,這對國維至關重要。

一流企業做標準、二流企業做品牌、三流企業做產品,現在的國維產品沒問題,品牌也正在樹立中,如果能夠借電科集團的東風,也參與到標準的製定中,那麼對未來國維的發展至關重要,可以讓國維在科研中少走很多冤路。

聽完鄭飛的訴苦,林致遠卻並沒有表現出強烈的投資意願,坐在沙發上眉頭緊皺,似乎在思考什麼問題。

鄭飛的心一下子就提到嗓子眼了。

難道說林董不想投資國維了?他看到現在國維的困境,萌生退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