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1章錢塘之行一(1 / 2)

四月的西湖正是一年中最美的時候,但是林致遠卻無心欣賞美景。

一下飛機他便匆匆趕往五十二所,在所長龔新懷的引領下,參觀了五十二所的機關和實驗室,並接見了研發智能監控係統的團隊。

團隊負責人叫孫偉夏,今年三十四歲,是個典型的中青年科研工作者,同時也是集團進行製度改革的最大受益人。

這套監控係統在2000年時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是當時所裏沒有研發經費,所以不能進一步開發,隻能暫時擱置。

2001年,集團成立,同時創辦科研中心,成立科協,大力鼓勵科研,摒棄論資排輩的陳規陋習,號召讓中青年科研工作者勇挑重擔。

孫偉夏這才走到台前,成了這支團隊的科研帶頭人。當時林致遠就很重視這套監控係統,從總部撥了一千萬的科研經費下來,孫偉夏也沒有辜負總部領導的期望,隻用了不到半年時間,就和團隊共同研發出了這套相對成熟的智能監控係統。

在孫偉夏的介紹下,林致遠完整的了解了智能監控係統的工作過程。

在監控屏幕中,一個人由遠而近走來,當他出現在攝像頭五米範圍之內時,一個長方形的綠框將這個人的身體圈住,同時,監控台上綠燈亮起。

這個人繼續向前行走,綠框始終追隨著他,直到這個人消失在攝像頭範圍內,綠框自動消失,綠燈熄滅,警報解除。

“林董,這是最常見的警報,我們稱之為一級預警,下麵給你演示二級預警。”

還是剛才那個群眾演員再次從遠處走來,走到攝像頭下麵時,他停下腳步,隨著時間的推移,大約過了五秒鍾左右,林致遠看到,包裹這個人身體的綠框變成了紅色,與此同時,監控台上紅燈亮起。

三級預警和林家發生的一樣,監控對象如果做出危險行為,比如說爬牆,監控台不但紅燈亮起,而且會發出刺耳的警報聲。

林致遠問了一個問題,“係統是如何分辨監控對象所做動作具有危險性的?”

孫偉夏解釋道:“係統其實並不能分辨這些,算法是根據監控對象與攝像頭的距離來判斷行為的危險程度,比如說爬牆這個動作,監控對象距離攝像頭已經接近五十厘米之內了,這時候算法就認定監控對象的動作帶有危險性。”

林致遠坐在椅子上若有所思,“這麼說,其實這個係統也並不太智能,和我想象中的有些差距。”

坐在一邊的龔所長立刻問道:“林董想的一定比我們全麵,具體,不如給我指導一下,也激發一下我們研發人員的靈感。”

林致遠笑了一下,用手指向監控屏幕,“首先聲明,我是個門外漢,哪有資格給你們這些專業人士指導,隻不過有些個人的想法,如果我說的不對,大家別笑話我。”

他是這裏最大的領導,誰敢笑話他?

“在我的想象中,這個攝像頭可以清晰的拍到監控對象的臉部,繼而通過網絡可以和公安部門的信息互聯網,自動搜索對照嫌犯的臉部,如果發現市公安部門掛號的通緝犯,會自動報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