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業,是工業的第一步,因為產品很重要,而且是勞動密集型,對於財富的增值,是肉眼可見的。
曆史上,工業革命的發段,就是紡織業的大變革。
在紡織業爆發之前,大部分人都是穿不起襪子的,甚至很多人穿不起鞋子,因此才有“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俗語。
光腳代表窮人。
穿鞋代表富人。
而能穿襪子,就是富人的代表。
如果是太平年月,一般的老百姓還有衣服穿,可是一旦遇到兵荒馬亂,就連衣服都很難有了。
衣不蔽體,食不果腹。
杜甫寫安史之亂後的民間,形容老百姓“出入無完裙”,就是老百姓太窮了,家裏的婦人沒辦法出門見人,因為沒有完整的衣裙可以蔽體。
這還算好的。
更慘的,是一家人隻能穿一條褲子,誰需要出門的時候誰穿。
這就是紡織業不發達,布匹和絲絹本身就是價值很高的財富,在唐朝的時候,布帛絲絹都是可以作為貨幣使用的。
衣食住行。
人除了吃是最重要的之外,其次就是穿衣。
所以在工業發展的早期,紡織業是非常有搞頭的,甚至在一百年內,需求都是非常旺盛的。
就怕你生產的不夠多,不怕你生產出來的賣不出去。
所以江浩先建立了紡織廠。
一座座紡織廠拔地而起,大量的棉布絲綢被生產出來,拋到市場上,很快就銷售一空。
出口到海外,也是真正的熱銷品,換回了大量的白銀。
而且這些紡織廠,雖然用的是機器,但也需要人力與機器配合,所以需要招募大量的員工,屬於是勞動密集型企業。
而且招收的都是原本生產力不行的婦女,讓大明的各種家庭,都能得到一筆額外的收入,婦女的地位也能稍微提高些許。
隨之,大量的工廠先是從京城拔地而起,然後輻射到周邊。
紡織廠,蔗糖廠,煉鋼廠,造鞋廠……
各種工廠紛紛開啟,大明每年的財政收入,達到了5000萬兩的驚人數字。
戶部官員,都是驚呆了。
大明自開國以來,就沒有如此富裕過。
而這些工廠在北方蓬勃發展,南方的商賈,自然紛紛效仿。
東南地區,原本就商貿發達,曆史上為了出口絲綢,甚至出現整個地區種植桑樹,開辦紡織局,整個地區全靠出口絲綢生存的局麵。
這被曆史教科書稱之為“資本主義的萌芽”。
可惜,終究隻是萌芽,大明的皇權太強大了,士大夫隻能依附於皇權,而不可能與皇權對抗。
加之,大明的農民可不是軟柿子,真要在大明搞出羊吃人的場麵,肯定會弄出一個又一個的李自成和張獻忠,打爛那些商人的狗頭。
不過有了江浩的主導和開掛之後,一切就不一樣了。
整個大明王朝,正在跑步進入工業時代。
而最重要的一個標誌,就是大明修通了直達漠北的鐵路。
拿著新式裝備的大明新軍,對蒙古形成了降維打擊的效果,江浩徹底擊潰了蒙古的勢力,將蒙古並入大明的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