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現在。烥
他覺得他以前忽略了一個更嚴重的問題!
軍事主體不屬於國家,屬於個人。
而這!
無法完成軍事主體的交接!
也就是說,不管胡亥得位正不正,他都無法繼承這個軍事主體。
始皇帝活著,大秦屬於始皇帝。
始皇帝死亡,這個國家分崩離析,會更接近於軍閥割據。烥
而始皇帝之所以能夠在扛著分封壓力下完成大一統,也要歸結在這個軍事主體。
這是大一統的保證。
極其強大的歸於個人的軍事力量,有這個,才能夠書同文車同軌修靈渠疏水道。
當然,劉邦那句嗟呼,大丈夫當如是也,延續了始皇帝的意誌,至此華夏走上了軍政一體的大一統國家。而如果讓項羽奪得天下,華夏未必就能延續大一統,事實上,項羽入主鹹陽後,分封十八路諸侯王。
這都是後話。
想要完成軍事主體過度,就需要蓋世軍威,複製下一個始皇帝。
而這也需要麵對另一個問題。烥
每一個皇權繼位者,都要去複製。
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禦史大夫府。
掌監察百官之權。
但除此之外。
還擁有一個特殊的地方。
國家圖書館!烥
天下書冊典籍的儲藏之地。
如果按照時間跨度來對禦史大夫府圖庫進行細分,有明確記錄的可以追朔到巫山人,並非後世考究,而是一個誰也看不懂的頭骨書,十二個巨大的頭骨被打磨後串在一起,上麵刻著密密麻麻的文字,上麵記錄著什麼內容,沒有人知道。
這本書被定為始古,其族被稱之為‘巫山’,之所以如此,是黃帝的批注,黃帝在始古書上麵刻入了‘始古巫山人’,並批注道:“距今未知,源巴山巴國,交換所得。”
而在旁邊,還有一個石刻,青銅卷,帛卷,紙張卷,均是複刻文,為一套,石刻源自夏,青銅卷源自商,帛卷源自周,紙張則是由近期典藏庫吏員抄錄……但是,文字載體雖然變了,但裏麵的文字沒變,不認識就是不認識。
伏羲文字由伏羲創先天八卦,倉頡結合天象而成。
但燧人部落位於黃河流域,隨著氣候環境數次南北遷徙,均未涉及到被重重大山所阻隔的巴蜀地區。
而巴蜀地區自成一體,被稱之為巴國,甚至要遠在夏之前,在黃帝時期便已經是一個國家,具體成型時間,按照夏禹所記,早於一萬年,巫山已成國。烥
同時。
按照伍胥石冊記載,黃帝與巴國交換始祖信物的時候,將一個長寬約七丈的龜卜作為交換,交給了巴國。
這個龜卜便是伏羲創造八卦圖文的始物。
這是兩個上古文化之間的接觸,不到兩百年的時間,並沒有建立文字語言的溝通體係。
而兩個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體係,沒有上千年時間的互譯互通,是不可能完成的,而其實,在麵對陌生文化之中,肢體語言要更偏重於文字語言。
尤其是對於兩個已經有獨立語言體係的文明。
而這一切,就要歸結到夏禹時期。烥
沒有人知道當時巴國發生了什麼,但以夏朝的記載,盆雨十天不停。
不知道是不是誇張。
天上的雨水像是盆往下倒一樣十天不停,山洪像是湖海一樣在翻滾。
夏禹時期整個華夏大地所有部落均處於自顧不暇,通往巴國的路也被阻隔。
本以為等到安定之後再去,可夏禹再次尋巴國之時,找不到進山路了,便記以‘山形變化,舊路無蹤,翻山無歸’。
長達百年的時間裏,夏國試圖與與巴國聯係,始終沒有進展。
直到太康時期,這才找到了通往巴蜀之路,便記以‘巴路,通巴國,地形大變,不見人蹤,燧近遷至巴。’烥
夏朝太康期間,派遣大量的人力打通了巴蜀之路,可是再見之時,巴國已經找不到蹤跡,地形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於是就距離最近的部落遷徙到了巴國,重新生活。
可以說。
上古夏禹之時的大洪水,近乎截斷了華夏文明傳承,很多記錄之中的物品,都消失了。
而在記錄中還有一份關於巴國地形的青銅鼎,在山洪中遺失,且互譯竹簡也跟著消失了,被埋在什麼地方,隻有鬼知道。
按照夏朝記錄,燧人部落,女媧部落,華胥部落,神農部落等,南北往來無阻,也就是說在上古以前,秦嶺對南北的阻隔,並沒有現在這麼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