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雪國》之中葉子為什麼要死去?這個問題的話……蘇均也不知道哦!
蘇均也確實不知道,或許這個問題應該去問川端康成。當然,蘇均也沒打算直接跟讀者們解釋,有時候創作者本身的“曖昧態度”可以激發讀者對於作品的想象力。
所以在《雪國》正式出版之後,對於書中這個“荒誕且虛無”的故事的解讀也是紛遝而至,其中最突出的還是要屬時刻關注蘇均動向的“須彌顯眼包”。
《須彌學術報》:在小說結尾島村山重水複困境之時,蘇先生安排了一場意外的火災,葉子在大火中喪生,島村並沒有表現出應有的悲痛,相反卻從葉子的升天般的死亡之中得到精神的升華而心靈的徹悟。他感到葉子的死如銀河一般壯麗,這不過是她“內在生命在變形”,葉子會因“失去生命而顯得自由了。”最後小說到此戛然而止,諸般形象都消隱於主觀悲痛心扉的虛無感之中,可以說葉子這個人物形象就如同幻夢般存在著,令人感到一種人生若夢的虛無感啊。
這種解讀是從《雪國》發售一天之後普遍得到眾人認可的解讀,尤其是在論壇上獲得高讚,底下也是評論無數。
想成為騎士的艾琳:原來是這樣的嗎?
超級記者:正確的中肯的,但我覺得還差了一點點,聯想到當今稻妻的局勢,葉子這個人物的出現和死亡就不是偶然了。
幸運冒險家:怎麼說?
小黑子:笨,你把葉子和稻妻聯係起來想一想?
幸運冒險家:葉子和稻妻……?
《須彌學術報》到底是專業的,這種偏向文學性的分析解讀也是他們須彌學者比較拿手的,除此之外也少不了一些“非專業性解讀”。
論壇上麵最出名的一條另類解讀,來自賣唱的快樂小男孩(沉澱版):
“首先我們可以知道啊,葉子在大火中化為泡影在蘇均的筆下卻是得到了另一種自由,由此可知葉子代表的是蘇均深藏在心底的友人,這個友人就是葉子的原型、是自由的化身,並且這個友人一定是在蒙德!!!他就是蘇均的夢中摯友!蘇均!我聽見了,這就是我們之間的羈絆嗎?!!!”
騎兵隊長:說的好!
鍾離:???
一張送不出去的支票:嗬嗬,你前半部分說的很對但最後的話……嗬嗬,蒙德是什麼犄角旮旯?窮山惡水出刁民……
工作期間不上網:???看了你的主頁,原來是愚人眾……
嘟嘟可還想在玩一小時:琴團長說的對!魚人眾都是大壞蛋!
無心的流浪者:愚人眾怎麼你了?本來就沒說錯,蒙德是什麼窮鄉僻壤?
賣唱的快樂小男孩(沉澱版):@一張送不出去的支票,原來你是這個家夥的朋友?已破案!那就不奇怪,那就很合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