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熾不知道該怎麼評價朱元璋的衛所製度。要說這是個好製度,無論任何封建王朝,都不可能像現在一樣豢養大規模的職業軍隊。
耕戰合一才是養兵的最好辦法,但無一例外,無論任何朝代,剛開始幾個皇帝還能做到耕戰合一,到後期的皇帝時無一例外都會轉為募兵。
原因就是土地兼並。無論什麼樣的土地製度,都免不了兼並。
其本質的原因,乃是因為土地作為唯一的生產資料,天然就有集中的趨勢。哪怕到科技發達的現代,也無法避免。
隻不過科技發展讓生產資料的種類變多,土地就顯得不是那麼重要。
明朝中後期的衛所糜爛成什麼模樣朱高熾自然知道,所以他想要避免這種崩壞。衛所他想改造成單純的屯田單位,模仿建設兵團。
但這個時候他肯定不敢動。別人不知道靖難之役要持續多久,可他清楚,三年就是個期限,這三年之內他要想盡辦法搞來糧食,支撐大規模作戰。
朱高熾道:“我聽說如今軍屯中已經有土地兼並的事兒,很多將領把軍士視作私人財產,肆意驅使。”
姚廣孝歎息:“這也是不可避免的。”
“我想,”朱高熾猶豫片刻,這才繼續道:“把衛所士官由世襲改為朝廷任命,姚師你看怎麼樣?”
“不行!”姚廣孝想都沒想直接拒絕,“將領世襲跟軍戶緊密聯係一起,如果改了將領世襲,軍戶也得跟著改。”
朱高熾摸著下巴,暗想:“說的也是。軍戶不能轉為民戶,而且軍戶還有很多限製,所以才有將領世襲,要改世襲製,就得把軍戶跟民戶的流轉打開。動作有點大。”
他不得不暫時放棄這個想法,於是轉而又說:“姚師說的有理。既然這樣那就先不動,但我覺得現在我們得建立個軍官學校。”
姚廣孝不動聲色,“世子如何想,不妨說說。”
朱高熾說:“新型火藥發明後,火炮就不能按照以前的方式用,現在我們急需一批軍事素質過硬、能夠使用火炮的隊伍。我準備大肆鑄造火炮。”
姚廣孝心中盤算片刻,覺得朱高熾這種做法並沒什麼不妥之處,於是點頭同意,“不過這件事得跟燕王說聲。”
朱高熾點頭。
他已經決定,軍校的旁邊就建立個火炮學校,把築炮技術也推廣開,同時還要把工匠的技術經驗總結,形成文字。
這其實才是他邁出的第一步。
三日後,有一隊聯絡燕王的軍士返回,燕王發回幾封信,其中一封給朱高熾,一封給王妃,另外一封給姚廣孝。
燕王手裏有不到三萬的軍隊,寧王那邊除了衛隊之外再也沒士兵。
信是一天前發出,按照行程,頂多再有三日就能抵達正壩村。
朱高熾對眾將說明了手裏掌握的信息,揚了揚信道:“諸位,父王已經回來,最多再有三天就能抵達正壩村。”
“那裏正是李景隆囤積大軍的地方,大戰一觸即發,我們也要盡快準備。”
眾將發覺世子是鐵了心的要打了,於是隻好打起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