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金陵是件很麻煩的事。
別的不說,朱棣的規格如今不同,雖然還未正式登基,但一切規格都應該按照皇帝標準執行。
這不是出遊,而是要搬家,首先護衛的規模不同,按照皇帝的規格,至少需要三千護衛,北平府裏當然不可能調集來這麼多人。
朱棣派鄭和來了。
朱高熾聽說來的人是鄭和,特意迎接,兩人在城門口見麵,鄭和二三十歲,臉形是典型的國字臉,顯得格外堅毅,身形高大,孔武有力。
也難怪,他是在十歲後才入宮當太監。
見到朱高熾,鄭和趕緊下馬跪地,朱高熾道:“公公勞苦功高,特意來接我們,快快請起。”
鄭和起身,拱手道:“世子爺說笑,這是臣的榮幸。”
“快些進城吧。”
進城後,朱高熾拉著鄭和聊天,主要是問問他的身世,這才知道,鄭和居然並非漢族,而是回族人。
回族也是個雜鞣的民族,即原本的回紇人與來自中亞地區的少數民族融合而成。
鄭和的先祖是元時抵達雲南,洪武十四年鄭和被俘,送往南京,後來機緣巧合進了北京,伴著朱棣長大,原名馬三保,朱棣賜名為鄭和。
知曉鄭和的來曆,朱高熾顯得極為高興,他又問鄭和許多問題,主要是信仰方麵的問題,得知他仍舊信仰綠教,心中大慰。
此時的鄭和,一心隻想去天方朝聖,並不知道過不了幾年朱棣就會命他橫渡大洋。
這個夢想對他來說遙不可及。
朱高熾笑道:“總有天你會實現夢想的。”
除去隨行人員外,朱高熾還需要準備許多東西。
路上時間比較長,雖然已經確認要走水路,但也得準備相應的船隻,否則這麼多人無法上路。
除此外,吃穿住用這些都需要考慮,如果他自己,當然一切從簡,可還有幾個姬妾,再加上徐王妃,朱棣的其他幾個妃子,每個人都要有一大堆東西。
光是衣服就得單獨裝上一船,另外雜用的胭脂水粉又得一船,吃的糧食按照估算起碼需要三船,這麼多人,得二十多條船才能裝上。
算下來差不多得四十條船,朱高熾光是忙這些就夠腦袋大。
北平府還有許多官員要隨行,朱高熾建議他們可以自行前去,燕王府補貼路費。
路費計算時恰巧多出來些,有人貪圖這些錢財,自己就先走,也有人擔心出事便與大隊人馬同行。
總之林林總總許多事,叫人心煩不已。
而朱高熾最看重的,其實還是科學院裏的那些人,這些人可以說是朱高熾最為核心的資源,所以他也格外重視,這些人當然要隨船行動。
不過他們這些人都是單獨一艘船,有人不願意隨船,朱高熾便叫鄭和派人陪同走陸路,這樣,等於兵分兩路,陸路一路,水路一路。
但還有些重要的機器,也需要隨船行動,比如那個機床。
這機床原本就是用來鑽孔,目前發展得速度比較快,因為這玩意可以自我迭代,相當厲害,已經可以切割與銑削。
忙碌中朱高熾叫來孟善,有重要事要他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