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還真說道朱棣的心坎了,朱棣最擔憂的是,自己的子孫降服不了武將,文臣亂政頂多也就是皇帝荒唐些,國家內亂其實也無所謂。

肉隻要爛鍋裏,誰來都行。

但是武將亂政,那可是要出人命的,搞不好落個國破家亡的下場。

朱棣盯著朱高熾,見他意氣風發,絲毫不懼,豪氣都然而生,拍著扶手道:“好,朕今日給你機會,你若是勝了自然好說,若是敗了,閉門好好讀書。”

朱棣又看看朱能,“成國公,你敢不敢來比一比?”

朱能道:“臣聽憑陛下吩咐!”

對使用何種模式對決,大家有些發蒙。

其實古代就有這種對抗訓練,隻不過肯定不科學,大家頂多也就是人對人槍對槍的幹上一場,槍頭包石灰,點誰身上誰就明顯得很。

最後雙方計算。

但朱高熾卻將解放軍用於假想敵的訓練模式帶到大明軍中,這種演練大家經曆過幾次,但都不是那麼正式,因為實際上產生的效果大家看不出,也就慢慢淡化。

選多少人上,朱棣是建議雙方各一千人馬,人數太少顯示不出主將的能力。

但在選擇誰的方向上,朱高熾認為,他更加熟悉被訓練過後的新軍,而朱能更加熟悉傳統勁卒,正好三大營裏這兩種人都有。

於是兩人各選一千,至於具體訓練科目,提前不能說,由朱棣出題目,但範圍就是解放軍的那種模式,每人準備三日,三日後,於城外校場集合。

朱高熾仔細思索,要是論打仗,他還真的不如朱能,坦白說,一千人馬吃喝拉撒都是個大問題,能讓這些人動起來的人,已經是個合格的武將。

如果能指揮他們打仗,那基本上就是個中等偏上的武將,如果還能取勝十幾次,那就是常勝將軍。

別以為古代的標準太寬泛,但古代導致戰爭失敗的因素實在太多,與今日完全不可同日而語,有時候甚至一陣風就能決定勝負。

所以這三日朱高熾的做法就是,讓他們跑步,不斷跑步。

這麼做也就是簡單先做環境適應性訓練。

三日後,雙方與校場集合,朱棣宣布了題目,那就是山上奪旗,於鍾山上設個旗幟,誰先奪旗,誰就能取得勝利。

雙方各選方向,朱能選擇南方,朱高熾選擇東方。

方向上雖然有些許差異,但對最終結果並沒有決定性的影響。

午時,奪旗正式開始。

朱高熾將人馬分成五部,每部一百五十人,兩部繞山至南,騷擾敵軍,剩餘三部全部轉化為探子,探查消息。

這個分法著實令人驚訝,竟然搞出這麼多探子。

不知道的還以為這是個偵查小分隊呢。

朱能的分法就合理得多,左中右三部,中路登山,左右兩路掩護。

朱棣一看朱高熾這分法,就確定他肯定不行。

“唉,太子還是太心急,刺探回去情報又有什麼用?這個時候應該抓緊時間登山啊。”

。您提供大神書院大師兄的大明:家父反王朱棣,我造千古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