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朝,當朱棣把吐蕃的地區資料擺出來,再也沒人敢說這個地方可有可無。
所有人異口同聲支持將吐蕃納入統治,但具體怎麼操作卻有分歧。
朱高熾提出:“父皇,諸位臣工,孤以為最應該做的事,難道不應該是撤除他們的軍隊嗎?派遣大明駐軍。”
眾人沉默。
朱高熾道:“如果害怕他們生事,最起碼也應該在關鍵地區設置駐兵!”
駐兵當然沒問題,有問題的是補給。
這裏列個數據,1951年,第一支補給隊進藏,兩百餘萬斤糧食,兩萬餘頭駱駝等牲畜,曆時四個月,行程兩千公裏,平均每五百米就有一頭牲畜倒下,才終於將東西輸送到拉s。
這個時候跟當時並沒有任何區別,甚至還可能不如。
所以駐軍的最大問題是補給問題。
至於政治問題反倒容易解決,大家商討來商討去,還是沒任何辦法,這種天塹,不是任何人力能夠戰勝的,所以隻能在吐蕃外圍駐軍,加強於闐、疏勒地區駐軍。
朝廷聖旨送到疏勒城的時候,疏勒城裏已經沒幾個大明兵丁了。
此時駐守疏勒城的乃是張玉的部下指揮使杜預明。
杜預明接到聖旨後便與謀士商議:“這聖旨怎麼辦?”
謀士歎息:“將軍這個時候不知在哪兒啊,咱們也送不過去,隻好請傳旨天使通融通融。”
杜預明皺眉:“朝廷會不會以為咱們不受控製了?”
謀士搖頭:“肯定不會,因為補給沒有斷。”
此時的補給依舊源源不斷往疏勒城送,不過此時運送的補給已經不限於糧食罐頭之類,而是什麼東西都有,最先進的火藥、衣物、工具等等。
杜預明道:“說的也是,張將軍乃是靖難老人,無論如何陛下也不會懷疑將軍。”
“懷疑與否倒是不重要,朝廷聖旨上說得明白,命令大軍班師回朝,可是如今大軍已不在疏勒,此節還須向天使說個明白。”
杜預明思索後道:“行吧,我來向天使說明。”
傳旨的天使也是個倒黴的,這輩子都沒到過這麼遠的地方傳旨,走了上萬裏路,好家夥他恐怕是最遠的宣旨太監。
杜預明接了聖旨便進去與人商議,王公公有些不耐煩,本該張玉接旨,這家夥去哪兒了?這些大頭兵不會是想造反吧?
想到此處王公公不由打個哆嗦,四處看看,多少有些草木皆兵。
正當此時,突然響動傳來,王公公嚇得當即跳起。
杜預明看到他的動作愕然:“王公公您這是……”
王公公嚇了一跳,連忙擠個笑容:“許是來的時候太累,怎麼樣杜指揮?”
杜預明忽然沉默,王公公心裏咯噔一下,幾乎要奪路而逃。
“王公公,非是張將軍怠慢,實在是張將軍此時已不在疏勒。”
王公公提高嗓門:“不在疏勒?去了哪兒?”
杜預明道:“蔥嶺。在下也不知將軍此時身在何處,不過,大約已過了蔥嶺,兩個月前,幾個商人派出一支隊伍從疏勒出發向西探索道路,結果被西邊的小國殺了,將軍帶著人過去吊民伐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