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當了這麼多年皇帝,從來沒見過這麼好賺的錢,什麼沒幹,手裏的錢突然多了三倍,這尼瑪比搶錢還要快。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朱高熾道:“其實父皇不用理會股票,股票最大的作用是將資金沉澱,給大家一個良好的融資渠道,假如朝廷現在需要擴大棉紡廠的規模,但是卻沒有足夠資金,可以申請上市,以股本募集資金。”

朱棣不滿,“我是問你,這麼多錢叫人不踏實,這是怎麼回事?”

朱高熾想了想,道:“這也很好理解,一兩銀子一股本來就便宜了,大家認為這可能是條賺錢線路,將來能獲得的收益將遠遠高於三兩,所以才會漲到這個價格。”

“這會漲到什麼程度?”

“漲到大家認為這條線路未來的盈利不可能有那麼多時,自然就會停止。”

朱棣又驚又怒,他很快就發現這裏是個大雷,因為一切的基礎都是建立在鐵路的盈利能力上,一旦出現戰爭或者其他無力抵擋的災害,瞬間就會跌破價值。

他不懂什麼叫踩踏效應,但知道民眾的盲目遠遠超過人類預期,股票的價格推到這麼高,跌落下來就是大災難。

朱高熾其實也不懂金融,他向朱棣解釋其中的運作原理,又解釋了麵對的風險,他最後如此強調:“其實父皇,這些都是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

融資的需求並不隻是鐵路,很多工礦作坊也有融資需求。工商發展到一定程度,是必然會對資本有需求,這點誰也無法阻擋,除非,人為幹預,徹底壓死。”

曆史上中華正是經曆了這個階段,皇權阻礙資本主義的萌芽,隻不過到清末時,被洋大人的船堅炮利打破,中華進入沉淪的一百多年。

朱高熾特意說明其中的風險與隱患,但也強調這其中的便利之處。

為了更好平衡交易所中資金的流動,朱高熾又上市了三個公司,一個是山東棉紡,伊犁棉紡,以及北平毛紡,這三個公司因為已經有了盈利,所以上市的價格更高。

最高的是山東棉紡,股價三兩銀子一股。

最低的是北平毛紡,股價一兩二錢。

朱高熾當然可以將股價弄得更低,比如一股拆十股,或者一百股,但他不願意這麼幹。

無論是現在還是後世,股票市場對朝廷的作用都隻是工具性的,他特別害怕資本的猛獸無法控製,到時候造成的災難遠遠超過一場戰爭,所以嚴格壓製。

這四支股票是交易所裏僅有的股票,持續了整整兩年半,方才向其他私營企業開放。

這期間由朱高熾主持,製定了相當多的繁雜法規,用以規範交易市場,尤其是內幕交易,這個年代實在太過簡單,而朱高熾采用的是高壓政策。

比如山東棉紡的知情人,隻要掌握內幕消息,跟某個商人坐下一起吃頓飯,都會認定為內幕交易。

尤其是這個人手裏握有大量股票。

這樣一刀切的政策當然有很多不便,但是沒辦法,為了股票市場的穩定也隻有出此下策。

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紙幣這一原本被打入冷宮的產品重新進入朱高熾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