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寧的水軍傳來捷報之後,宇文楓還沒有高興多久,荊州軍的第一撥攻勢也到了。在鄧城會集的荊州軍,由劉磬、黃敘率領一萬人馬,開始試探宛城的防禦。雖然二人從探子的回報中已經得知宛城已經設立起重重的防禦,建立了很多據點,但是直到他們親眼看見這樣規模的防禦陣線時,均有點感到頭皮發麻,這樣的陣勢,自己這一萬人馬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隻怕連據點群都別想過去。
二人一商議,還是決定不用進攻了,先回去說明一下情況,大家合計合計再說。於是沒有任何的動作就撤退了,守在據點的大將是太史慈,見敵方撤退,也不去追趕,隻是派人報知宇文楓,荊州軍的第一輪試探不戰而退。接到太史慈的消息之後,宇文楓馬上下令趙雲再帶三千人馬到前線據點增援。因為這次試探之後,下一次的攻擊強度隻怕是會大大增加。
果然,兩天以後,荊州軍調集了五萬人馬,開始了大規模的進攻。五萬人馬排成了密集的陣形,重步兵持盾在前,輕步兵緊隨其後,然後是黃家兵團,最後則是騎兵隊,隻要前麵的兵團衝開了據點的防禦,這些騎兵就可以開始突擊了。
太史慈與趙雲分別處於據點的左右兩翼,指揮防守。據點內無數的箭矢飛出或是衝天而起,射向荊州軍。汝南軍的弓箭手麵對如此密集的陣形,根本不需要調整射角和準頭,隻要對準那片射過去,保證能命中。雖然荊州軍前麵有重步兵的盾牌保護,但是麵對這些箭矢的衝擊力,盾牌能夠發揮的作用實在是有限。畢竟在三國時期,開礦、冶煉的技術雖然達到了一定的水平但是並不發達,也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先進,更不要說普及了,戰爭的消耗不僅僅是人力、物力,連鎖的這些需要大量勞力的產業也受到極大的影響,否則曆史上也不會出現軍屯這樣的政策。所謂戰爭後國民經濟的倒退就是這個連鎖反應產生的影響。三國時期的人口驟減,大規模的開采製造是不現實的,像盾牌這種中型的軍械大多是使用木頭、皮革製成,最多也就是加上個鐵皮、銅皮,所謂的鐵盾、銅盾並不多,因為大量的鐵、銅與其用來製造防守的器械,不如都用來製造兵器。因此像全部精鐵裝備的精甲鐵騎還有虎豹騎人數都不多,但都是冠絕天下的王牌軍團。
幾輪齊射下來,荊州軍傷亡約有千人,但是陣形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而且離據點防線越來越近了。汝南軍及時調整,所有弓箭手退回,長槍、長刀等各類步兵補上來,準備近戰。要說宇文楓設計的這些據點還是很巧妙的,雖然看起來比較簡陋,但是其效果還是非常好的。在據點的開口處是比較寬大的柵欄,其他地方都是高大的樹木,以阻擋敵人的攻擊。這些柵欄沒有六七人是抬不動的,而據點的開口處,正所謂狹路相逢,可以想象交戰麵積並不會太大,所以盡管這次荊州軍出動了五萬大軍,但是真正能與汝南軍交上手的最多也就數千人而已。宇文楓建這個據點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考慮到了這一點,現在果然起到了好的效果。
戰場上,慘叫聲此起彼伏,空氣中漂散著濃重的血腥味,荊州軍被柵欄阻擋極為別扭,許多士兵想去搬開這些柵欄,但是由於人數不足,被汝南軍的長槍兵刺殺。荊州軍隻好利用前仆後繼的人數優勢,硬生生地用血肉、生命去搬開這些阻擋去路的柵欄,甚至直接用刀、劍劈砍,往往攻破一個柵欄要損失幾十個士兵,而當他們破壞柵欄,殺入這些據點的時候,卻又沮喪的發現,即使將這個據點的汝南士兵全部殺光,所謂相通的據點之間也有小柵欄在阻擋,雖然比起堵據點口的要小一些,但仍然要耗費不少軍力。
而汝南軍的傷亡比起荊州軍就要好多了,但是一旦有某個據點被突破,雖然據點間仍然有防禦的小柵欄,但是兩邊據點的將士不得不分出人手來防禦兩側。而這樣一來,正麵防守的壓力也就越來越大。每個據點的隊長死了,副隊長補上,副隊長死了,參戰時間最長的老兵補上,有的據點快要支持不住了,趙雲帶來的三千人馬早已分成了幾十個小隊,馬上填補這些空缺。
這樣從清晨一直打到了晌午,荊州軍傷亡萬餘人,而攻破的據點還不到三分之一。畢竟單兵作戰比起汝南軍來說實力明顯不占優勢,而人數的優勢又無法發揮。黃忠等人雖然不願意就這樣放棄已經取得的戰果,但是想想即使是突破了這片據點群,剩下的將士隻怕沒有力氣再去攻打城下的大寨了,更何況屆時能活下來多少人還是一個問題。無奈之下,選擇了退兵。於是,在留下了萬餘屍體後,荊州軍退了,汝南軍也沒有追擊,畢竟這樣的攻防戰還要持續,沒有必要脫離這些工事去追擊敵人。他們默默清理著戰場,將陣亡士兵的屍體不論敵我都堆積起來,放火焚毀。無論是多麼勇武的士兵還是將領,在戰場上,麵對千軍萬馬,死後也隻是這樣和最普通的死者一樣,變成一撮黃土。這就是戰爭的殘酷。當然汝南軍陣亡士兵的名冊是自然會記錄下這些戰死的兄弟們,畢竟這還要牽涉撫恤家屬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