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副指揮使(1 / 2)

徐柏描述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土裏刨食,要看天意,要看糧種,要看耕種的手段。

但就算把這些手段全算上,其實土地能夠供養的人也是有限的。

直到未來的大夏,也沒有辦法解決。

不是說到了上限就不能繼續拔高人口了,但到了這種程度,多出來的實際上已經可以直接算作···了,而非人了。

那多餘的人怎麼辦呢。

一場正統的奪位之戰,至少能夠清理掉全國三分之一的人口,而通常來說,這個數字隻會更加殘酷。

漢書說,漢代鼎盛的時候,有近六千萬的人口。

而唐代人杜佑通過考察各類典籍,寫三國時期的人口大概七百六十七萬,算八百萬好了。

當然,這裏麵肯定是有不詳實的地方,杜佑和三國隔得太遠了,籌算出了錯誤也是很正常的。

不過這種時候我們還是要稍微參照典籍的——不然呢?不然找個馬桶穿越回去,自己親自數一數到底有多少人?

八百萬說實話也確是有點少了,但這種內部戰爭,曆來是清理人口的“好”手段。

你看,一場仗打完走了這麼多人,可實際領土一般是不變,甚至還有些大佬能夠抽個空,在和敵人對壘的時候順手開疆拓土,把疆域打的更大了。

那如果你是即位的新帝,你為什麼不安撫這些百姓,不讓他們生活的更好一些呢?

所以開國之初常有大治,乃至是盛世。

開國之君的才能自然是相對出色的,總人口降低疆域卻不變,那麼分配到個體身上的資源就多了。

皇帝但凡稍有才能,配合這種大環境,都能夠打出一個不錯的大治。

更何況,是這些從一個時代殺出來的開國之君們。

殺人是這些時代最常規的辦法,但不是大夏需要參考的辦法。

一片土地能夠產出的糧食隻能夠養活這麼點人。

那麼打出去,擁有兩片土地又如何呢?

如果讓另一片土地上的本地人自己耕種收獲,然後他們坐享其成,直接抽走五成的收獲帶回大明,大明的百姓又能夠享受什麼樣的生活呢?

“所有的問題都可以簡化為資源的收集和分配問題。”

分配問題徐柏沒有多提,這不是個能夠輕易解決的問題。

“但資源的收集,需要我們打出去,有更多的領土,有更多的勞動力來為我們大明創造價值。”

徐柏神色平靜,“你很有價值,所以我給你講這些道理。”

“現在你可以做出選擇了,拒絕大夏的好意,然後立刻去死。”

“接受大夏的好意,親手去開疆拓土,給大明的百姓帶來更多的利益,讓他們生活的更好。”

客觀說這個道理誰都知道。

資源的收集和分配,這就是一個王朝需要麵對的問題。

簡單說起來也就這樣,但實際操作,這就是一個頗為棘手的難題了。

曆代但凡有點心思的皇帝,都希望自己能夠打出去,打到祖宗都打不出來的地方,讓史書給自己記載厚厚的一筆。

朱由檢也是想當中興之主,乃至是拿下世祖廟號的皇帝啊。

大家都有野心,但能夠做到的人卻是不多。

這和能力倒也不是說有絕對的關係,更多的是這個時期的生產力和科技樹就不支持打的太遠。

成吉思汗能夠做到,是因為這個蒙元帝國的真正皇帝用的是征服而非統治。

他不需要經營這些地方,也沒有打算經營這些地方。

道理就這樣,誰都知道打出去是好事情。

但打仗動輒消耗銀兩和糧草,有些地方諸如草原,你就是打贏了都不一定能夠收回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