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第二張專輯(1 / 2)

英年早逝的巴迪霍利,給搖滾樂留下了無盡財富和豐富的想象。

蟋蟀樂隊構建起了搖滾樂隊的穩定形態。

據說,巴迪霍利最早使用了兩把吉他一把貝斯和一套鼓的配置,至今這仍是樂隊的主流。

同時,巴迪霍利也是第一代唱作人的代表。

當時許多流行歌曲都是叮砰巷的流水線產品,藝人們通過公司購買來版權翻唱了事,造化全看個人,許多歌曲最後都成為了冰冷冷的快銷品。

但巴迪霍利堅持自己創作。

他的作品清亮帥氣,謙遜有禮,正如他個人那樣,反應了一代年輕人真實的情感憂思,聽起來有著非同尋常的真摯和溫度。

巴迪霍利嚐試將搖滾樂從節奏布魯斯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他大量使用大調和聲,讓搖滾樂變得更加主流化。

他的音樂從不會給人以喧賓奪主之感,樂隊的核心理念是為了凸顯霍利清亮銳利的嗓音,所以他們伴奏一般都鋪的很淺,簡單明快但層次豐富。

年輕的霍利非常善於學習。

他很擅長將別人的特質融合在自己的作品裏,貓王性感的中音,小理查德歇斯底裏般的嘶吼,以及博·戴德力那樣的拉丁節奏,霍利能在一首作品中模仿不同人的演唱和演奏方式。

霍利最出名的是他自己發明的結巴式唱法。

這種窒息式的唱腔來源於漢克·威廉姆斯彌補了他嗓音厚度的不足,增加了歌曲的靈動和俏皮,為他的歌曲帶來了不一樣的聽覺體驗。

有人曾說過,巴迪霍利從未遠去,因為他的靈魂一直在所有音樂人身上流淌,並經由他們傳遞到下一代人那裏。

…….

自從進入錄製環節,披頭士們的矛盾就煙消雲散了。

大家都並足了勁向同一個目標衝刺,錄製了一首又一首歌曲,不管是單聲道還是立體聲,先把唱片給錄製出來再說。

最終到了驗收環節,隻需把同一首歌兩種技術錄製的唱片分別播放出來,然後大家坐在一起平心靜氣的聽一遍,很快就能夠做出最終選擇。

現在的唱片錄音方式跟後世不太一樣,沒有那麼多繁雜的技術和工作流程,通常一首歌隻需錄製兩三遍就可以拿去灌製生產。

披頭士們比普通樂隊要求更高一些,但是他們最多也隻錄製五六遍就可以。

但是立體聲設備確實有問題,錄製了五六遍也沒有辦法有一首完美歌曲,到最後隻能依靠人工剪接技術來拚湊,總算弄出一份份立體聲唱片出來。

聽到擴音器裏播放的立體聲唱片,即便是頑固入保羅也不得不承認,立體聲技術確實代表了今後發展。

“就是錄製太麻煩,磁帶拚接也太耗時間了。”保羅抱怨說。

“那我問你,單聲道好,還是立體聲更好?”約翰列儂不依不饒地追問。

弄到最後,保羅沒辦法了才說:“立體聲更好!”

披頭士在錄音室裏花了五天時間,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總算把第二張專輯唱片錄製完成,接下來就是市場部門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