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是把披頭士的歌曲當成了洗腦工具。
更是把青少年的狂熱看做愚蠢行為,覺得這是當代教育的失敗,嬰兒潮成長起來的人已經徹底垮掉。
《每日鏡報》則是跳出來為披頭士辯護。
“你還得是個又固執又刻薄、徹頭徹尾的老古板,才能夠不愛上這不按牌理出牌、又歡樂又吵鬧、長得又俊美的披頭士。”
由於披頭士一貫良好的形象,相當多人喜歡他們的貴族風範。
因而《每日鏡報》的記者盛讚他們,還說約翰列儂幾人雖然幽默有趣,卻不會利用“出於好玩而說一些跟同性戀有關的低級玩笑”來成名。
兩大報紙你來我往,對披頭士這個話題,互相爭論了起來。
其他報紙雜誌和電台電視也都紛紛加入各自陣營。
《泰晤士報》、《衛報》、《星期日電訊報》、《每日郵報》、《世界新聞報》、《金融時報》等全國性報紙連篇累牘的進行報道辯論。
BBC和ITV也針尖對麥芒的開始製作話題節目。
總而言之,有人支持就有人反對,不管他們是否有各自目的,一場社會大辯論在社會上形成。
爭執如此激烈,甚至就連遠離世俗的教會都被卷進來了。
在英倫國教會(ChurchofEngland)領導人之間的年度聚會教會大會(ChurchAssembly)上,披頭士也受到了批判,但也有人為他們辯護。
一名主教就直言他們是個“心理變態的樂團”(psychopatheticgroup),他們每周賺的報酬就足以在非洲建一座大教堂。
不過另一個主教則表明,自己也是他們的樂迷。
還說他們的音樂是有益健康的消遣。
《泰晤士報》顯然是第一家進行分析披頭士狂熱現象的報紙。
不過它們找來個乏味的心理學家,每天在欄目上羅列各種數據,說了一大通專業術語來分析這些現象。
在接下來的三年裏,披頭士讓這些乏味的心理學家,特別是阿美莉卡人靠此大賺橫財也成了慣例。
這位心理學家說披頭士是“發泄姓衝動的途徑”。
後來有許多醫生挺身附和說,參加披頭士演唱會的女孩子更容易墮落,因為她們會在演唱會中途達到姓G潮。
有些專家唯恐天下不亂,胡說八道地說道:
“千萬不要讓你們女兒聽披頭士的音樂,更不要讓她們去演唱會,否則去之前她們還是女孩,回來就成為體驗過多次G潮的婦人了。”
這種言論自然非常吸引眼球,確實也嚇到了許多家長們。
可是越是有人反對的事情,越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反抗,家長們的嚴厲管製反倒把自己孩子推向披頭士。
證據就是在爭論最激烈的那段時間,熱情唱片和蘋果娛樂的營業額增長最為迅猛,幾乎是每天都暴漲一大截,使得兩家公司數錢都快要數不過來了。
這種情況一直維持到六月份巡演結束。
等到披頭士從歐羅巴回來,眾多媒體卻仿佛達成了共識,異口同聲地稱讚起他們來,仿佛四人就是征服歐洲的民族英雄一樣。
。您提供大神笨宅貓的英倫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