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回 問玄學懷川話西遊 出妙招邵…(1 / 2)

待送走了聖駕,洛懷川總算長舒了一口氣,揉著快餓憋的肚子吩咐魏勝道:

“去,再備一桌酒席來。”

魏勝答應著去了,大家重新圍坐在一處。孫無擇望向洛懷川道:

“川子,我問你,你與孔家簽訂那份契約之事,先前如何未聞你說起過?

還有替換菜譜之事,也瞞著我們,我如何發現竟越來越看不清你了呢?”

洛懷川被他問得不好意思,嘿嘿一笑:

“無擇哥哥,非是我有意隱瞞,乃因孔子曾曰:

‘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機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況且也不知白礬樓中是否混有清風樓的眼線,一旦被人聽去,豈不前功盡棄?”

“川子,說到此,我到想起一句話來,說的是‘道不傳六耳,法不傳非人’,此刻正好無事,不妨請邵先生與我講講如何?

一旁的懷月插言道。

邵雍聞言,點點頭,問:“不妨說說看,懷月姑娘是如何理解此話的?

“哦,自然是傳授道與法時要保密,以防被第三人聽了去。”

“非也,非也,此乃極大的誤解。欲徹底明了此中真意,先需明白何為道?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道乃宇宙之本源,不可得、不可知、不可思,不可議。

無形無相,無聲無臭,無方無所。放之則彌六合,退之則卷藏於密。

道既如此,唯證相應,又豈能是靠耳聞來傳授的?故孔子方才感歎‘朝聞道、夕死可矣!’。

說完了道,且說說六耳是為何意。竊以為,一則,指第三者、也即外來介入者。

二則,佛家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說。六根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而得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之六識。

此六識乃為不能常住之生滅緣起的假象,亦為一切苦厄煩惱之本源。

故欲明心見性,了然萬法本空之理,應以般若智,返觀內照,非為他人傳授可得。

以上,即為從佛、道兩家所解之‘道不傳六耳。’誠然,世人對此各有精言妙論,隻不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罷了。

洛懷川一麵細細品味邵雍之言,一麵微微頷首。猛然卻想到一段故事來,遂下意識言道:

“《西遊記》裏有隻六耳獼猴,據說此猴猶善聆音,即便與幹裏之外亦能聞得一清二楚。

後來看了經典方才曉得,所謂六耳獼猴者,實則乃指喜、怒、哀、樂、惡、欲之六識也。與先生說的倒頗似同一道理。”

“《西遊記》?六耳獼猴?我自詡博覽群書,並未曾聽聞有這樣一部。你不會又說是從哪部野史中看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