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炮:
佛郎機大炮*1000(600+400生產)。
十斤炮*3000(2000+1000生產)。
五斤炮10000門(不變)。
燧發槍50萬支。炮彈三十萬枚,子彈五百萬發。
稅收:
糧食:300萬噸(7500萬畝*4000*0.2/2000)
商稅:8400萬兩白銀(商稅1400萬+海關稅200萬+鹽茶稅800萬+6000萬過路費)
白銀支出:
每年軍費:1768萬白銀(253000*5每個士兵月餉五兩白銀*12個月+250萬軍官補貼)+1800萬武器建造費用。
行政花費:900萬白銀(200萬教育支出+300萬公共設施建設+400萬其他支出)
國庫餘額:3090萬白銀(1890+2000萬繳獲-800萬武器建造)
糧食支出:188萬噸
軍方消耗糧食:13.85萬噸糧食(25.3萬*3*365/2000)
生產農民消耗糧食:54.75萬噸(100*30000*365/2000)
其他消耗糧食,120萬噸。
鄭芝龍死後,大乾占據大員,由於島上有大量土著和白人,大乾軍實際占領地盤不足三分之一。
因此,大乾領土麵積隻增加一萬多公裏,總麵積12.3萬平方公裏。
這地盤太小了,還沒有大明一個省的盤大!
人口也達到750萬,增加100萬人口,良田變多以及大員需要移民,李宏毅生產農民大膽許多。
每天生產農民三萬,一年消耗農民大55萬噸。
良田達到800萬畝,增加一百五十萬畝,主要是大員墾荒速度快。
大乾本土雖然還在墾荒,但由於地形和周圍環境限製,墾荒速度變慢,一天增加不到五千畝良田。
不是農民不用力,而是大乾土地麵積本就不大,還有城市規劃、道路建設和其他設施,土地墾荒速度受到影響也在情理之中。
大員就沒有這種憂慮,新占地盤,許多還是土著部落,軍隊血洗一番,移民過去直接墾荒就行了。
尤其是大員移民達到三十萬,每天墾荒良田可達三萬畝。
這樣下來,基地中心兩個月不到,增加一百八十萬畝良田就是情理之中。
良田越多,稅收越多,光農業稅每年至少300萬噸糧食,而且隨著土地增多,稅收還會增加。
當然,糧食增多,每年糧食消耗也多,達到180萬噸,隻要糧食增加和消耗趨於一種動態平衡,李宏毅就可以大膽生產農民和擴軍。
這是李宏毅敢每天生產三萬噸糧食的底氣。
陸軍擴軍三萬,兩萬補齊野戰軍人數,共五萬,其餘的分散打入陸軍各團。
另外,李宏毅從軍中抽調一萬精銳,組成皇家禦林師,師長叫馬大元。
皇家禦林師和警衛師地位相同,互不統屬,一邊出一半共同守衛皇宮,互相製衡監督。
佛郎機大炮和十斤炮數量增加,陸軍實力再次加強,同時可以在更多城池布置大炮,大乾地盤更安全。
海軍新成立一個呂宋艦隊,人數兩萬,有千噸戰艦兩百,五百噸戰船500,三百噸戰船1500不變。
統領呂宋艦隊的是蔣師仁,少將軍銜,原是楊銘麾下一師師長,因攻打鄭芝龍戰爭中,幹掉甘輝、和施大暄兩名大將,升為海軍三軍軍長。
施大暄大家可能陌生,施琅想必熟悉一些,康熙大帝的水軍大將,幫助收複台灣。
呂宋艦隊其實是叫巴達維亞艦隊,但巴達維亞目前沒打下來,李宏毅不想太高調,同時引起荷蘭人警惕。
李宏毅準備,稱荷蘭人沒反應過來,奇襲巴達維亞,一戰而定!
戰艦大炮增加這麼多,大乾國庫近兩個月光武器建造就花了近八百萬兩白銀。
若非攻打鄭芝龍收獲頗豐,大員占據主要航道,每年過路費可大六千萬兩白銀,李宏毅真不敢這樣做。
生產這批武器後,國庫銀子剩下3090萬兩白銀,看起來挺多,實際上不經花。
城鎮改建、大興教育、軍費、財政費,哪個不需要花錢?
尤其是軍費,這是吞金獸,再多錢也填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