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兗州府。
楊嗣昌最近很煩,看著大乾人口普查進展順利,根基不斷鞏固,他是看在眼裏,急在心裏。
與之對比,朝廷在山西戰場,十分不順利,楊嗣昌越發暴躁了。
楊嗣昌是鐵杆大明官員,或者說他是鐵杆地主階級一員,忠於地主階級。
對於大乾這種,用無數地主官紳的血液去反哺底層百姓,楊嗣昌是發自心底的厭惡。
盡管有某些原因,楊嗣昌與大乾有些合作,比如願意釋放加入大乾軍士兵的家屬。
這隻是楊嗣昌迫於大乾強大的軍事實力,做出的無奈之舉,並非他讚同或者接受了大乾的政治主張和理念。
楊嗣昌急得嘴角冒泡,衝濟南知府史可法問道:“憲之,對麵的偽乾不斷強大,朝廷大軍陷於山西泥潭,卻毫無辦法,你有何計教吾?”
史可法聞言,亦是相當無奈,我有啥辦法?
你楊嗣昌身為五省督師,手握幾十萬大軍,都奈何不了偽乾,我一小小的濟南知府,能幹啥?
史可法雖然沒聽說過,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談判桌上也別想得到這句話,但天下道理是相通的。
史可法自然明白這個道理。
大乾軍力強大,實力雄厚,打的明軍至今不敢南望,這種情況下,史可法就算有通天智謀也無用啊!
史可法當官這麼多年,還明白一個道理,再好的命令,也需要人去執行。
大明軍隊不行,啥都沒用!
這兩年,大明能戰將領損失太多了!
孫承宗、秦良玉、馬翔麟、曹文昭、曹變蛟等人的戰死,對明軍士氣影響極大,讓史可法極為痛心。
他還不知道孫傳庭亦是大明良將,否則會更心痛。
另外,與楊嗣昌不同,史可法雖然對大乾殘暴手段有些不滿,但對其治下百姓安居樂業,欣欣向榮的場麵,還是非常向往和讚賞。
因此,史可法對大乾沒有太多偏見,也並非像楊嗣昌這種,對大乾極度厭恨,勢不兩立。
史可法效忠大明,實心做事,隻是儒家的忠君思想,驅使他這樣做而已。
若是有朝一日,大明亡了,史可法僥幸沒死,大乾若願意用他,說不定還會出仕大乾。
當然,史可法這些想法,沒人知道,在楊嗣昌看來,他們就是同路人,與大乾不共戴天。
史可法低聲歎道:“楊閣老,徐州有叛賊五萬大軍,朝廷幾十萬大軍不能破!”
“山西混戰,朝廷錢糧不濟,這種時候,即便咱們想做什麼,也是有心無力啊!”
“沒有錢糧,當前啥事都幹不了!”
“唉!”楊嗣昌愁眉不展道:“憲之所言極是!山東錢糧,都運往山西,協助朝廷剿匪。”
“這等關鍵時刻,本閣怎能擅自開戰場,激怒叛賊,給朝廷惹麻煩?”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難啊!”
“世道艱難啊!”史可法苦著臉道:“咱們手上雖然有一批火器,不論是威力和數量,都遠不及叛賊。”
“據說叛賊這些日子,還在大力生產火器,速度和數量是朝廷十倍不止,質量也十分精良。”
“叛賊實力如此強大,待緩過神來,三年時間一到,下官心裏擔憂啊!”
“竟有此事?”楊嗣昌吃驚問道:“憲之,你是如何知曉,叛賊還在大力生產火器?”
這個消息太驚人了,容不得楊嗣昌不重視。
叛賊火器犀利,稱雄當世,本就壓的明軍抬不起頭來。
若再大量生產火器,大明還有翻盤的希望嗎?
簡直令人絕望啊!
本以為叛賊這些日子隻是休養生息,鞏固民生,沒想到還在充沛武德,根本不給人活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