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兗州軍營。
楊嗣昌看著史可法問道:“憲之,你是說孔家向本閣求援?孔家竟到如此危險境地了?”
“回閣老,衍聖公上次找到下官,就是這個意思。”史可法回道:“衍聖公稱吳三桂貪得無厭,多次敲詐勒索孔府銀子,如今孔府幾乎被關寧軍搬空了,故來向下官求援。”
史可法心裏非常厭惡孔家,孔家都是貪得無厭之輩,十萬頃田地,千多萬畝地,足見孔家有貪婪?
若是有這千萬田地,能安頓多少百姓?救活多少災民?
楊嗣昌摸著胡須不語,良久才緩緩問道:“憲之,你認為孔家該救嗎?”
“救與不救,全憑閣老心意。”史可法回道:“吳三桂雖然掛著大明官職,但後麵的遼東將門聽調不聽宣,囂張跋扈,欺壓百姓,勒索豪紳地主乃是事實。”
“衍聖公乃是太祖親封,更是孔聖後裔,但這些年在山東大肆兼並土地,無數百姓家破人亡,把當地搞得天怒人怨,若被盜匪滅門,也是活該!”
史可法身為儒家弟子,能說出這番話來,足見對孔家不滿到極點。
楊嗣昌聞言苦笑,沒想到以剛直著稱的史可法,今日變得如此滑頭。
這話看似說了許多,但實際上啥也沒說,兩邊都不得罪。
對此,楊嗣昌非常理解,孔府和遼東將門,都是龐然大物,得罪哪邊都不好。
孔府看似聲名狼藉,人人喊打,但誰知天下有多少讀書人依然敬重對方?
萬一日後事情有了變故,無數讀書人能讓史可法萬劫不複。
遼東將門更不用說,身為軍頭,仗著兵馬大軍,不把朝廷防止眼裏。
今天談話,若傳揚出去,史可法走夜路都要小心。
殊不知,史可法不願說話,並非怕死,而是在他看來,遼東將門和孔家都不是啥好東西。
狗咬狗一嘴毛,最好兩方鬥個兩敗俱傷,通通覆滅。
故史可法才不為任何一方說好話。
楊嗣昌歎道:“回複孔家,本閣不願出兵!”
“若有必要,本閣還會幫關寧軍一把。”
“這是為何?”史可法驚訝道。
在他看來,楊嗣昌最多兩不相幫,為何幫助關寧軍?
楊嗣昌解釋道:“朝廷這次抄家,關寧軍沒獲得分毫銀子,心有不滿。”
“若本閣偏幫孔家,就怕祖大壽一怒之下,率領遼東將門投乾啊!”
“再者,孔家有千萬畝田地,若真的覆滅,這些田地收歸朝廷,對天下萬民亦是一件好事。”
史可法不做評價,遼東將門投乾?
就是個笑話!
祖大壽願意投降,大乾也不願意收留!
這等驕兵悍將,聽調不聽宣,真若收留,表麵上增加了實力,實際上是大麻煩。
史可法猜測,大乾皇帝絕非貪圖小利之輩,必然不會收留遼東將門。
孔家覆滅,大明獲得千萬田地,看似對天下萬民有好處,但實際上,史可法對大明官員沒有絲毫信心。
這些田地,落到朝廷手裏,最終也是被官紳地主,世家大族奪走的結局。
這些日子和使者商談,史可法對大明法律,或者說官僚集團有了深刻認識,田地這東西,普通小民根本保不住。
百姓最多保住一時,遇到災年,就會被地主官紳,用各種方式奪走。
說白了,大明朝廷效率低下,對官員沒有有效監督,對百姓無法及時保護。
當百姓遭受破壞,大明朝廷因種種原因,隻能賤賣田地,成為奴隸,世世代代受地主欺壓。
曲阜孔家。
衍聖公孔衍植差點氣背過去,指著幾個族老破口大罵道:“你們啊!朽木不可雕也!”
“老夫好不容易安撫住吳三桂,你們卻把人激怒,為孔家災難災禍。”
“孔家不滅,你們不甘心嗎?”
“族長!”其中一位族老辯解道:“不是你告訴我們,吳三桂靠不住,要向楊嗣昌求援,派新軍保護嗎?”
“說得輕巧,兵呢?”衍聖公孔衍植喘著氣罵道:“老夫前往楊府連人都見到,別人怎會派兵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