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楊嗣昌遇刺,洛陽城震動!!(1 / 3)

“玄著,明年我準備參加恩科,若是有可能,去往安南做官,將來必能做出一番基業。”

閻應元短短兩年,連升四級,從縣丞升為北江知府,給許多人激勵。

如今江南士子都知道,想要升官,當大官,前往蠻夷苦寒之地是不錯的途徑。

張煌言搖頭道:“不了!去安南或東洋,升官雖然迅速,但很難做出一番事業。”

“此話怎講?”楊柱廷驚訝道。

朝廷目前表麵上分為文官、軍方、中立三派官員,但實際上就分為功臣派和投降派。

不管是文官和軍方,皆是功臣派牢牢掌握權力,這些人辦事幹練,對皇帝忠心耿耿,勢力極大。

投降派很好理解,多是朝廷征戰過程中,從各地抽取品行名聲不錯的官員。

這些人雖然在官場,但多在禮部、外交部、翰林院等閑職地方,沒有實權。

若是明朝時期,翰林院是文官最喜歡的地方,這裏多出閣老、六部官員,乃是仕林養望,清流熬資曆最佳之地。

但大乾不同,誰都知道,當今朝廷最重實幹,不管是誰,想要升官,拿功績說話。

單純依靠名聲,指望別人舉薦,就能獲得高位,已經不可能了。

對此,並非沒人表示不滿,但新朝初立,那有投降派官員說話地方?

就算是楊興儒,在這種事上也不敢多言。

最重要的是,朝廷有大義,皇帝多次在禦前會議上指責,當今天下混亂,百姓民不聊生,明廷官員脫不了幹係。

背著汙點,投降派說話都不硬氣!

誰也不敢睜眼說瞎話,直言天下大亂,與仕林無關吧?

誰要敢說這話,當天就會人頭落地。

加上報紙輿論,民間對仕林和地主多有怨恨,朝廷屠刀在手,仕林清流翻不了風浪。

嗯,主要還是朝廷當初殺官紳地主太狠,將江南貪官汙吏、違法劣紳一網打盡,把仕林清流殺怕了。

張煌言解釋道:“北方多有變局,我感到朝廷即將有大動作,準備參軍,建功立業。”

“參軍入伍?”楊柱廷驚呼道:“玄著,你瘋了?以你的才華,明年拿下狀元輕而易舉,甚至可以成為朝廷最年輕的狀元,名垂千古。”

“通天大道不走,何必冒險參軍?打仗可是會死人的,敵人子彈不會認識你是誰,有多大才華。”

楊柱廷和張煌言惺惺相惜,交情深厚,他真心不想張煌言去冒險。

“柱廷,你還是沒看明白啊。”張煌言搖頭感歎道:“當今天下,乃大世之爭,聖上乃千年難得一見的雄主。”

“陛下一心想建立個萬國來朝,讓華夏人立於萬國之巔的大帝國,從經濟、軍事、科技、民生各個方麵,遠超其他國家,通過吸異族血,來反哺華夏,從而世世代代讓華人高人一等。”

“想要達到這個成就,沒有戰爭,沒有強大軍事力量是不行的。”

“而且,這種事非一代人之功,必須要有人前仆後繼,繼承這種理念,才會把華人至上,深深印在西方白人、蒙古、沙皇等人心裏。”

“大丈夫功名馬上取,想要快速升遷,並非去啥東洋、安南當文官,而是以軍功傍身,進入朝廷高層!”

“原安南總督胡忠,就是最好的例子!”

“呼!”楊柱廷深吸一口氣,語氣凝重道:“我明白了,多謝玄著指點,容我想想。”

“玄著,按照你這樣說,閻應元能這麼快當上知府,並非政績出眾,而是朝廷剿滅小阮主過程中,有了功勞?”

好一會兒,楊柱廷緩緩問道。

張煌言認真分析道:“並非說政績沒有作用,而是閻應元能升為北江知府,乃是提出建議,阻止了小阮主逃跑,這才是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