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的一個大早上。
十裏崗村的人們就匆匆的趕了過來。在學校的門口附近聚集起來。
你拿著鐵鍬,我拿著鋤頭,婦女們則是拿著籮筐,扁擔。
大家已經做好了一起上來幫助村子造路的準備。
更是已經把自己的時間都空了出來。
昨天晚上,很多人家裏,都將自己的藤編或者竹編任務都完成了。
就是為了今天可以有更多的時間,過來幫助村子。
高建詳邊上的記錄員,也是將到場的人都記錄了下來。
不過,高建詳卻是在人群中發現了不少的老弱病殘。
一個個佝僂著身子,卻是頂著堅定的眼神。
“你們就不用在這裏了吧?”
高建詳看到這些人忍不住的說道:“你們還不如去做藤編,賺點錢呢。”
他始終是覺得這些老人,也出不了大的力氣,沒有必要在這裏。
“不行,我們眼睛已經花了,做藤編,也做不了幾個了,就剩這麼一點力氣了,就讓我們在這裏吧,大家一起,熱熱鬧鬧的比我們一個人在家裏強。”
“是的,我們也想要為村子最後做點什麼。建詳你不要趕我們走。”
村民們嘰嘰喳喳的說了起來,高建詳的父親更是直接上去就給了兒子一個大筆鬥。
“我是你老子,你個做兒子的,指點起你老子來了。”
被這些長輩弄得沒有辦法,高建詳隻好應了下來。
“行,那你們就留下來。”說話間他還是提醒道:“但是你們自己要注意分寸啊,隻要你們中間有一個人出事,我就要趕你們走。”
不管這些老人們的反應,高建詳又回頭叮囑村子裏管理這項工作的年輕人:“一會一定注意照看著點這些老家夥。”
造路,大家都沒有做過什麼工程師,或者設計師,但是很多人都做過基層一線農民工。
村子裏也有不少人,曾經參與過外麵的造馬路的工程。
特別其中有一個老人,以前還是一個造路的地方當農民工隊長的。
“咱們也不需要一下子就造出一條可以供大貨車進出的馬路。”
“隻要我們可以把路弄的不那麼泥濘,不那麼難走,可以讓摩托車或者三輪摩托車上下,就可以了。”
昨天晚上開完會的時候,高建詳也是拉著村子裏的不少人,商量了許久。
大家一起規劃,這個路應該怎麼造最好。
最後大家商討出來的就是,不要造太難的路,更不要奢求搞個做什麼高架,打個隧道。
就在原有的泥路改進一下,把坡度弄的緩一些,再把路造的平坦一些。
等到以後有條件了,再來對這個路進行改造,讓他更像一條路。
說幹就幹,年輕人對村子裏的所有人進行了一番安排。
有的負責把上層的土給挖開,有的負責把土挑開去,放到安全的地方去,還有的負責把一些不規則的岩石都錘掉。
因為造路一定要用石基,不能用土基,如果造在泥土上,那會出現一個問題,那就是時間久, 土會下陷,從而導致上麵的路麵斷裂。
李芹也專門安排一個攝像師,前去記錄了一下他們造路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