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心憂台灣戰事(1 / 2)

和珅說台灣林爽文的起義造反與台灣官吏的暴政橫斂,不關心民生有極大的關係,乾隆皇帝也同意和珅的這種看法。

乾隆皇帝一直擔心的就是台灣官吏不關心民生,不關心老百姓的生活疾苦,恣意妄為。有道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如果各級官吏能夠體恤老百姓的生活疾苦,實行仁政,輕徭薄賦,老百姓能夠安居樂業,誰還願意拿自己的性命去造反呢?

和珅對乾隆皇帝說:“啟稟皇上,奴才以為,現在除了向台灣繼續派兵外,還可以對外頒布告示,告訴那些被匪寇脅迫去的民眾,懸崖勒馬,迷途知返,回頭是岸。政府可以對他們的過去既往不咎。這樣一來,那些跟著林爽文造反的遊移不定分子,就會脫離林爽文的隊伍,回歸家園。我們把匪寇中的一部分民眾分離出來,從內部瓦解他們。這樣匪寇內部離心走勢,外部又有我們的大兵壓境,匪寇自然就不攻自破,消滅他們指日可待。”

和珅侃侃而談,頭頭是道,贏得乾隆皇帝頻頻點頭稱讚。

聽完和珅的陳述,乾隆皇帝半晌才喃喃地說:“和愛卿說的極對。也許是朕真的老了,思維跟不上趟,竟然連個小小賊寇林爽文都對付不了。”

聽著乾隆皇帝的慨歎聲,其他大臣一直保持沉默,不敢言語。隻有和珅深深地籲了一口氣。

其他大臣以為和珅還要說話,都在準備著洗耳恭聽。不料,和珅卻在乾隆皇帝轉身的當兒,從自己的袖筒裏掏出劉全給他送來的密劄,跪行到乾隆皇帝麵前,親自呈給乾隆皇帝。

和珅說:“啟稟皇上,這是閩浙總督常青的八百裏急函,請皇上審閱。奴才以為,常青比較了解台灣的戰爭形勢,派他去渡海赴台作戰,能夠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一個頂兩個。把任承恩,黃仕簡兩個提督的兵馬統統交給常青統一指揮。”

和珅說完,看了一下乾隆皇帝,他沉默不語,又說:“萬歲爺,雖然常青沒有參加過大型戰役的作戰經曆,這方麵是有點欠缺,但是他能夠一步步走到今天,坐到總督的位子上,足見他也有自己的過人之處。”

和珅不餘遺力地在乾隆皇帝麵前推薦自己的得意門生,自有他的道理,常青如果進入台灣,剿滅林爽文匪寇,不但常青榮耀,他也會自豪的。更主要的是,他還可以借助自己的得意門生在台灣再發一筆戰爭橫財。

乾隆皇帝還是一言不發,來回地踱步。

和珅看來正麵說服不了乾隆皇帝,就來個激將法刺激一下他,讓他說話。

和珅說:“皇上,先前常青上奏奏章,說台灣形勢嚴峻,請皇上派兵赴台作戰。皇上您否定了常青的奏章,說常青高估了台灣的賊寇,杯弓蛇影,捕風捉影,小小毛賊,成不了氣候。''殺雞焉用宰牛刀''。如今看來,常青的建議是正確的。請萬歲爺深思。”

乾隆皇帝一邊聽著,一邊在大殿裏來回踱步。他倒背著雙手,鐵青著臉,一言不發。

和珅的這些話與乾隆皇帝今天的心情極不符合。和珅好像有意無意的把這次台灣戰事的不利局麵往乾隆皇帝輕敵的關係上扯。

乾隆皇帝聽著這些話,感覺有些不順耳,它就像一股空冷的風,吹進他的心窩,他不禁有些噤若寒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