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要求李侍堯坐鎮閩浙地區,他的主要任務就是給大將軍常青提供軍需保障,從兵源到軍餉。

李侍堯看完乾隆皇帝的聖諭,常青成了唱主角的,自己成了配角。氣得大罵常青,他算個啥球東西。不過,李侍堯想到常青背靠和珅這棵大樹,自己對他也是無可奈何,俗話說朝裏有人好做官嗎。

李侍堯心中不免長歎一聲,憤怒的心情中,夾雜著一股負氣的感覺,有什麼辦法呢,自己落難時不也巴結討好過和珅嗎,不也給他送過金銀珠寶嗎,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認命吧!

其實,常青依靠和珅這棵大樹,為所欲為。乾隆皇帝聽了和珅的建議,不但授常青為大將軍外,還增派兵力給常青指揮作戰。他把福州、閔、粵等地近一萬名士兵調去給常青,讓他帶領這些士兵赴台參加作戰,除此之外,乾隆皇帝還遙控常青,傳授給他用兵方略,指揮常青作戰。

乾隆皇帝接連諭示常青,讓他在台灣現有的士兵中,選擇驍勇善戰,精力充沛的人員組成敢死隊,由常青親自帶隊,直搗林爽文的老巢,痛加殲戮,采取斬首行動,將匪首林爽文抓獲,這樣匪寇就會自行瓦解。

如果台灣的現有部隊不夠,就派台灣附近的各省部隊入台參加作戰。康熙年間,圍剿匪寇朱一貴,不到一月就取得勝利,原因就是當時所有入台作戰的部隊集結在一起,從廈門發起總攻,部隊聲勢凶猛,士氣振奮,朱一貴匪寇望風而逃,不戰就敗。

常青深刻領悟了乾隆皇帝的作戰方略,他到達台灣後,將台灣所有的部隊集結在一起,全力攻打林爽文老巢。

乾隆皇帝所授方略可謂用心良苦,包括用兵神速,集中兵力等兵家常識。常青都一一銘記在心,悉心揣摩,感悟用兵策略。

後來,乾隆皇帝又應常青的請求,給他派了八個武功高強、詭計多端的侍衛赴台幫助常青帶兵進剿。

可是,乾隆皇帝給予厚望的常青,到台灣後卻讓乾隆皇大所失望。常青抵達台灣後,看到林爽文的起義隊伍聲勢浩大,勢如破竹,士氣高昂,作戰英勇無比。

常青一看就被林爽文起義軍的聲勢嚇住了,再加上台灣和林爽文交過手的戰將,一聽到林爽文就膽戰心驚,哪敢向前進剿?整日畏縮在城中,固守城池,剿匪毫無進展可言。

時間不長,不諳世事的乾隆皇帝又授予常青為靖逆將軍。常青被乾隆皇帝封為靖逆將軍後,覺得自己不幹出點成績來,也對不起乾隆皇帝,無論何也得做個樣子,讓乾隆皇帝看看,於是就帶領部隊出去攻打林爽文。

常青率領的清軍和林爽文的起義部隊在一片田野裏相遇。常青騎著戰馬,舉目四望,但見清軍周圍起義軍的戰旗獵獵,隊伍裏一層外一層,喊殺聲一浪高過過一浪,士氣高昂,人聲鼎沸。

常青一看起義軍這個陣勢,心裏已經產生恐懼感了。他勒住戰馬,問旁邊的副將恒瑞說:“恒參讚,匪寇陣勢如此巨大,前麵好像還有埋伏,我們部隊勢單力薄,有無援兵,是否要進攻匪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