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大紀明知道向常青求救不靠譜,但是他還是提筆給常青大將軍寫了一封措辭嚴厲的求援信,希望能通過他的信喚起常青的良知,發兵救援諸羅縣城,解諸羅縣城之圍。
常青收到柴大紀的求救信後,本來就可以像往常一樣,把它擱置在一邊,置之不理。可是這次卻不同往常,他把柴大紀的信看了又看,覺得柴大紀的信就像一個燙手的山芋,叫他不好拿捏。
他隱隱約約地感覺到,柴大紀一定在乾隆皇帝那兒告了他的狀,幸運的是柴大紀在皇上那兒沒有告他謊報軍情,邀功請賞的事情真相,這就是不幸中的萬幸。
常青想,盡管如此,柴大紀也是夠狠的。要不是他告狀,乾隆皇帝的諭示措詞也不會這麼嚴厲,他看著乾隆皇帝的諭示,頭皮一陣陣發麻。
乾隆皇帝的諭示幾乎沒有一句安慰的話,都是措辭嚴厲,甚至帶有譴責。他懷疑自己奏折中的固守府臣這個原本不存在的假象可能被乾隆皇帝察覺到了。如果他再不發救兵救援諸羅縣城,解諸羅縣城之圍,還堅持按兵不動,他會招來滅頂之災的。
乾隆皇帝已經不相信他按兵不動的理由了。常青手捧乾隆皇帝的諭示,就像一個生命垂危、奄奄一息的病人接到死亡通知書一樣,仿佛自己的整個天空都塌下來了。
常青現在深刻地感覺到,如果他再不出兵救援諸羅縣城,消滅林爽文匪寇,他的末日也會很快來到,生命也會很快畫上句號。
乾隆皇帝諭示說:作為戰爭要隘的諸羅縣城,被林爽文匪寇長期圍困,而台灣府城軍隊卻固守城池,懼敵怯戰,是完全錯誤的。常青、恒瑞等應該和諸羅縣城的總兵柴大紀精誠團結,聯手抗敵,共克時艱,才是正確的抉擇。
現在諸羅縣城被圍,四處斷絕糧道,柴大紀請求派兵支援,常青應該親自速速帶領軍隊前去救援諸羅縣城。可是常青卻反其道而行之,派少數救援隊伍前往諸羅縣城解圍。常青本人卻坐鎮府城。奏折上又說他殺敵無數,這樣的事情靠譜嗎?
由此看來,常青、恒瑞等將軍毫無主見,一錯再錯。現在朕命令你們立即直奔諸羅縣城,救援諸羅,切不可固守府城,坐以待斃。如果再不及時彌補過失,重蹈黃仕簡、任承恩的覆轍,坐失良機,鑄成大錯,罪責自負。
看著乾隆皇帝的諭示,常青嚇得渾身發抖,頭冒冷汗。
他緩了緩,冷靜了一會兒,接著往下看。
乾隆皇帝說,常青的奏折中所謂的“賊匪將道路削小,阻礙隊伍前行,故按兵不動”純屬無稽之談。試問常青大人,如果匪寇能夠把大路削小,阻礙軍隊前行,匪賊行走也不容易。可是幾個月以來,林爽文匪寇能夠行走自如,四處侵犯。如近山一帶,三湖之地到處都是賊巢,動輒號稱數萬,雖然他們有誇大之意,就算數千人馬,他們怎麼能夠在道上行走,而我們的官兵卻以道路狹窄,不能行走為由。為啥林爽文匪寇能夠在道路上行走,不嫌棄狹窄,而我們的官兵卻不能行走,這是什麼歪理。
常青所在的府城距離賊匪頭目莊大田的據點南潭不過五裏地,然而常青到達台灣已有數月,卻固守城池,不去剿滅匪寇莊大田,任匪寇恣意擴張,把我軍逼到絕路上。常青本應該早早率領大軍,將賊目莊大田先行剿滅,可是常青卻堅守城池,畏縮不前,結營自守,延誤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