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和珅刁難福康安(1 / 2)

常青在台灣剿匪林爽文的起義軍不利,失去了乾隆皇帝對他的信任。

乾隆皇經過一番權衡和思考後,最終采納了和珅的建議,決定派福康安去台灣替代常青,鎮壓林爽文的起義軍。他把和珅的意見寫進了自己的諭示中。

乾隆皇帝在頒布的諭示中明確寫道,命協辦大學士、陝甘總督福康安前往台灣,替代常青,督辦軍務,又令海蘭察為參讚大臣,護軍統領舒亮、普爾普為領隊大臣,各領內宮侍衛等二十人前往台灣。

福康安接到乾隆皇帝的聖旨,心中極為不快,他認為這又是和珅搞的鬼,又是和珅在乾隆皇帝麵前給自己使的絆。

福康安把和珅的心思早已猜透了,和珅在乾隆皇帝麵前推薦他去台灣剿滅林爽文的起義軍,就是一箭雙雕。他若把林爽文的起義軍鎮壓下去了,和珅推薦有功。如果他沒有把林爽文的起義軍鎮壓下去,就是他無能為力,和珅就可以在他麵前趾高氣揚,指手畫腳,貶低他。

福康安暗想,和珅真夠陰險狡詐的!

福康安坐臥不安,他本人根本不願意遠赴台灣督師作戰。雖然台灣與大陸一峽之隔,但是他對於台灣的地形不熟,風土人情不了解,賊勢又凶猛,戰況不清楚,種種盤根錯節,茫無頭緒,他所遇到的問題一定很多,不利於他掛帥出征。

其次,乾隆皇帝調給他的大軍統共不過六千人,區區兵力,入台作戰,麵對林爽文的二十萬大軍,無異於於孤羊透狼群,肉包子打狗,泥牛入海,有去無回。

福康安左思右想,都非常不情願去台灣,可是聖命難違。再說,福康安自從他出生的那一天起,乾隆皇帝就對他格外寵愛。他對福康安的精心嗬護和寵愛,遠遠勝過對其他諸皇子的程度。

福康安生得五官端正,雙目炯炯有神,略略鼓起的鼻尖兒,好像鷹嘴形狀、顯得機警、敏銳。

福康安曾經參加過二征金川戰役,平定甘肅回民田五起義,以戰功赫赫贏得了乾隆皇帝的寵愛和信任,以軍功卓著被賜以繪影圖形於紫光閣。

乾隆五十二年八月,乾隆皇帝受封福康安為將軍,調湖南、湖北、貴州等地綠營軍各兩千人,以及四川士兵兩千名,出兵增援台灣。

福康安認為這些兵力有點不足,很難對付林爽文匪寇,要求增派兵力,可是卻沒有得到乾隆皇帝的許可。

實際上,不僅福康安赴台剿匪是和珅推薦的,而且對於增援台灣的兵力人數也是和珅向乾隆皇帝建議的。他向乾隆皇帝進言說,兵不在多而在精,況且台灣已有近十萬大軍。

林爽文匪寇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虛稱他們擁有二十萬人馬,其實,真正叛亂之徒也不過數十萬人。

再說,參與剿匪的兵力人數越多,糧草和軍需物資等耗損越多,後方保障供應就跟不上。而且頻繁向地方征收糧草銀子,可能會導致地方老百姓滋生怨言,這樣不利於國家安定團結。

乾隆皇帝同意了和珅的建議,為了減輕國內壓力,不再增加援台兵力。

乾隆皇帝又諭示台灣總兵柴大紀,不必堅守諸羅縣城,必要時可以撤出諸羅縣城,再圖進取,另外又加封柴大紀太子少保。而且鑒於諸羅縣城被林爽文匪寇圍困日久,守軍與縣民團結一心,共同抗敵,精神可嘉,特賜諸羅縣城更名為嘉義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