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瓦解起義軍,乾隆再做批示(1 / 2)

乾隆皇帝沒有想到,和珅瓦解林爽文起義軍的計謀還很奏效。林林爽文的起義軍開始出現瓦解現象,有許多村民紛紛倒向朝廷軍這邊。

乾隆五十二年十二月初一,福康安準備渡海出發,赴台作戰。乾隆皇帝又給福康安頒布諭旨,做出具體指示。

他說:廣東莊民同心向義,仇視賊寇。南路村民莊人,看見朝廷大兵雲集,林爽文匪寇紛紛瓦解,都懇請朝廷發給他們腰牌,作為良民憑證。

乾隆皇帝要求福康安所經的北路地方,對各村莊安分守己的村民發給腰牌,讓他們安心生活。這樣做既可以安定民心,也可以識別良民和匪寇的區別,以免官兵進剿後,不能分辨匪寇和良民,受到賊寇滋擾。

乾隆皇帝還要求,清軍進剿後,不能克扣當地老百姓的口糧,要按時足額發放,讓老百姓感到朝廷的恩惠,朝廷和林爽文匪寇是有區別的。

老百姓感受到朝廷的好處後,就會自然向朝廷軍隊靠攏,他們就會協同官兵,助力官兵一致剿匪。如果不能夠做到這些,不給老百姓按時足額發放口糧,老百姓就不會支持朝廷軍隊匪寇。

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就是這個理。後來的事實證明,朝廷的這些措施還是很起作用的。

不久,林爽文的部分起義軍開始投向官軍,甚至起義軍副帥莊大田的隊伍也因為散去的人數過多,不得不搬移家眷,躲避到偏僻的地方去潛伏,最後導致起義軍聲勢逐漸減弱。

相反,官兵的“義民”卻越來越多。他們支持官兵,給官兵帶路,甚至和官兵一起不斷地進攻林爽文的起義軍。他們衝殺在前,有力的改變了官兵的被動局麵。

福康安按照乾隆皇帝的諭旨行事,他在九月下旬又給乾隆皇帝寫了一封奏折,彙報了自己赴台後作戰的計劃。他在奏折中說:他準備由鹿仔港開始進剿,分南北兩路合力夾擊匪寇,使林爽文起義軍勢力分散,從而剿滅林爽文匪寇。

乾隆皇帝收到福康安的奏折後,當即召集軍機處大臣商議此方案,但是大臣們意見不一致,無法統一。

其實,乾隆皇帝本人就身經百戰的人,他看完福康安的作戰計劃也不怎麼讚同,覺得有不妥之處。

他認為柴大紀被久困諸羅縣城,彈盡糧絕,疲憊不堪,手下也隻有三千左右的弱兵,無法從南路合力夾擊。

參讚大臣恒瑞擁兵五千,長期坐守鹽水港,常青又在府城擁兵自守。萬一福康安進攻後,這些人不能及時跟不上去,福康安豈不成了孤軍作戰?

如果林爽文和莊大田再兩路合力夾擊,福康安豈不成了前後受敵,出於危險境地。福康安好歹也算是自己的兒子,怎麼能讓他冒這個險呢?考慮到這些,乾隆皇帝在奏折上批示道:此事不妥。

就現在的情形而言,先解救諸羅縣城。福康安到鹿仔港後,等把川、黔、廣西兵集結完成後,再率軍直抵著落縣城。常青的部隊守住台灣府城,兵力綽綽有餘,如果台灣府城失受,也是無力收複。

乾隆皇帝還在軍機大臣的麵前,親自誦讀了一遍柴大紀的奏折。乾隆皇帝念著柴大紀的奏折,竟然止不住淚水連連,滴下的淚水浸濕了柴大紀的奏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