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柴大紀做了替罪羊(1 / 2)

古人雲: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寧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這話一點也不假。

柴大紀做夢也沒有想到,林爽文被抓後,在京城菜市場門口梟示首級的時候,自己的人生也馬上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柴大紀內心悲憤不已,他排除萬難,與諸羅縣城民眾一起堅守城池,終於迎來了大軍,殺退了圍困諸羅縣城的林爽文匪寇。解救了諸羅縣城之圍,他還被乾隆皇帝予以嘉獎,授予公爵,本以為自己從此就可以飛黃騰達,官運亨通。

誰知世事難料,林爽文被消滅後,自己的末日也很快來到了,沒想到詐降的李月夫一語成讖,自己的人頭也和林爽文一樣會被割下來示眾。

此時的柴大紀已經五天五夜水米不進了,他一半清醒一半迷糊,雖然自己還沒有死,可是隻有軀殼,早已沒有了靈魂。軀殼又軟弱又沉重,而靈魂卻在四處飄蕩不羈,他整個人隨心所欲出地縹緲在似夢非夢的幻境中。

恍恍惚惚中,他仿佛又來到了家鄉,回到了無憂無慮的童年,來到了家鄉的那口水塘前,可是水塘裏水卻不像以前那樣清澈見底,現在一片渾濁不堪。

水麵上飄滿了枯枝敗葉,飄滿了死去的蛆蟲螞蟻,水塘發出一股令人作嘔的惡臭氣。

惡臭氣漂浮在整個水塘的上空,他被這惡臭氣徹徹底底地熏惡心了。他想嘔吐,可是又吐不出來。

柴大紀就在這種虛幻的夢境中喘息著,他不知道自己是在人間還是在地獄。

可能柴大紀怎麼又沒有想到,他的這一切都是福康安導演,和珅攛掇乾隆皇帝造成的一幕悲劇。

事情的導火線還得從那天嘉義縣城被福康安解圍之後引起的。柴大紀不拘小節,見了福康安沒有行跪拜大禮,而且還和福康安並肩騎馬進入了嘉義縣城。柴大紀這就犯了大忌,令福康安極為不爽。

進入嘉義縣城後,在嘉義縣城內到處聽到的,見到的又都是讚譽柴大紀的忠勇之詞,福康安心中的不快又添了一把燃著的幹柴,燃燒地更旺了。

福康安進城後,越看柴大紀心裏越不舒服,他就暗地裏給乾隆皇帝寫了一封奏折,告了柴大紀的黑狀。

福康安心胸狹隘,是個眥眥必報的人。他在給乾隆皇帝的奏折中說:柴大紀巧取豪奪,蔡攀龍奏報不實。尤其是根據俘獲的林爽文賊寇的口供,他們說出了起義軍造反的原因。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柴大紀處置不當,平日裏柴大紀貪汙受賄,敲詐勒索,強取豪奪,致使老百姓民怒沸騰,怨聲載道。

當然,乾隆皇帝看了福康安的奏折,並不這樣認為柴大紀。想想他當著軍機大臣的麵,含著眼淚給諸位大臣誦讀柴大紀的奏折,柴大紀也不會是台灣林爽文起事的罪魁禍首。

乾隆皇帝了解福康安的為人,他猜想一定是柴大紀在那兒得罪了福康安。福康安一向自恃官高,而柴大紀一個諸羅縣城的總兵,卻得到乾隆皇帝的屢屢褒獎,他心裏就不平衡了。

再說柴大紀又對福康安稍有怠慢,有些失禮,致使福康安心生不滿,才彈劾柴大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