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紳殷德與和孝固倫公主本打算請和珅看一出戲,教育一下和珅,讓他改邪歸正。誰知,和珅對他們的這種教育方式不願意接受,這簡直就是給他上政治課,看警示教育片,他才不樂意。
所以,和珅很生氣,就把兒子豐紳殷德叫了出來。
豐紳殷德發現父親臉色不太好,就不敢多說什麼,跟著父親走了出來。
出了壽春樓,和珅對豐紳殷德說:“兒子,我告訴你,我的心願就是,隻要你砥礪勤勉,隻要你與公主相親相愛,你們盡快生個兒子。別的事,你們就不必多慮了,我自己知道。”
和珅說完,拂袖而去。把豐紳殷德晾在那兒,不知如何是好。
豐紳殷德回到家裏,和孝固倫公主問他:“父親說什麼了?”
豐紳殷德說:“他說隻要我們互敬互愛,再生個兒子就好了。其他的事不用我們管。”
這場戲就這樣看得不歡而散,和孝固倫公主很失望,馮氏很傷心,豐紳殷德無可奈何,隻能由他去吧。
和孝固倫公主安慰豐紳殷德說:“既然父親不聽我們的勸告,就任由他去吧。你今後要更加勤勉,學些劍術,練好身體,一切隨緣吧。”
馮氏回到家裏,也很鬱悶,他們精心策劃的一場對和珅的警示教育,就這樣不歡而散,不了了之。
江山易改,秉性難移。也許和珅的秉性就很難更改了。
想到這些,馮氏的眉頭湧上一絲愁容。不知道怎麼才能說服和珅,讓他有醍醐灌頂般的清醒,能夠認清形勢,做事適可而止。錢財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夠花就好了。隻要一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快快樂樂,這才是富,才是人生最大的快樂,其餘的皆為浮雲,都是過眼煙雲。
馮氏無處排遣自己的煩惱,就叫來豆蔻和她聊天。
馮氏問豆蔻:“小妹,你說,一個人可以改變嗎?”
豆蔻說:“夫人,您看是改變這個人的什麼呢?如果改變一個人的外貌和穿著打扮,是可以改變的。但是如果改變一個人的思想,那就很難了。”
馮氏說:“哦。如果我想改變一個人的思想,那是怎麼個改法?”
豆蔻說:“其實,一個人生下來,他對這個混沌的世界是毫無認知的,但是隨著他的逐漸長大,他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就發生不斷地變化,也就是說他的思想在發生變化。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他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也會發生變化。一旦他對這個世界有了認識,他就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如果他的三觀一旦形成,改變起來就很困難。”
豆蔻的一段哲學理論,把馮氏聽得一頭霧水,不知所雲。
豆蔻覺得自己也突然成了一個理論高深的哲學家,居然給夫人講了這麼多的哲學知識。
豆蔻覺得不太合適,就又說:“其實,那看要怎麼個變法,有的可以改變,有的則不可以改變。能改變自己的是神,去改變別人的是神經病。改變不了別人,就改變自己,管不了別人,就管好自己。當然夫人,我說這句話,不是針對你說的,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自己的神。”
馮氏說:“你且說說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