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明保的作妖,大同的老百姓哪個也不敢說日子不好過。所以,劉墉在大同的調查一無所獲,隻得轉身往南而去。
明保從內線那兒得到劉墉離開的消息後,就趕忙派人飛報和珅,說劉墉在山西調查一無所獲,已經離開大同向南而去。並且把自己在大同的一些做法告訴了自己的外甥和珅。
明保大讚自己的外甥和珅料事如神,竟然被他說中了。劉墉離開乾隆皇帝後,不是向南而去,而是直奔北麵的大同而來。幸虧自己早有準備,才使劉墉巡查大同勞而無獲,蒼蠅吃屁登了個空。
和珅收到舅舅明保的來信,非常高興,大讚舅舅的英明決策,讓劉墉沒有抓住任何把柄,不然就會尿泡打人,騷氣難聞。
此時的和珅已經隨乾隆皇帝回到北京,讀完明保的來信,和珅哈哈大笑,說:“讓劉墉那個書呆子查去吧!”
隨即,和珅又奮筆疾書,給各省督撫道州縣飛書一封,命令他的那些親信心腹門生們,要倍加小心,謹言慎行,千萬不要讓劉墉抓住辮子,鬧出什麼亂子來不好收場。
劉墉在大同調查毫無進展,也毫無收獲。他明白是有人作了手腳,有人在背後搗鬼,可是他又找不出破綻來,隻好先把大同的調查事情擱置起來,轉身離開大同,一路直奔河南而去。
到了河南,劉墉吸取大同調查的經驗教訓,沒有進城去調查,而是專揀鄉間小路,行走在鄉間,吃住在鄉村。
這一日,劉墉走到了河南鄧州地界,碰到了一個去縣城賣傘回來的男人,名叫王家寶。
劉墉便上前和他主動搭腔,沒想到,這個賣傘的男人也是個善說的人。很快,兩個人就說到了一塊兒,有了共同語言。
一路走來,你一言,我一語的說個不停,而且兩個人越說越投機。說著說著,不出二三裏地,便稱兄道弟起來。劉墉年長,被稱作老哥,王家寶年輕,被叫做小弟。
劉墉就問王家寶:“小弟,你做這小本生意,能賺到錢嗎?”
王家寶說:“不瞞大哥說,我這小本生意根本就掙不到錢,就連養家糊口都成了問題。前幾年還行,這幾年越來越不行了。百姓手中賺下的錢,都被那些當官的搜刮的幹幹淨淨的了。”
劉墉問:“難道他們就不怕王法嗎?”
王家寶說:“王法,什麼叫王法,他們就是王法。就說我吧,這傘雖說是生活必用品,但是鄉下人,幾乎沒有一個人願意買它。城裏人也隻是小商小販們,偶爾需要出趟遠門才不得己買一把。”
“其他的人,能不買就盡量不買,省幾個錢比掙幾個錢容易。我這傘賣不去出且不說,有時候反而還要倒貼。”
“鄉裏賣不出去,我要到城裏去賣,進城門還要交進門稅。即使賣不出錢來,還要自掏腰包交進城門稅,你說我冤屈不,我簡直就是個冤大頭。”
劉墉大為吃驚,說:“進城還要交進城門稅,這是誰規定的,是哪一級政府規定的?”
王家寶說:“我們是老百姓,我們哪裏知道。隻要是知府要,縣太爺要,誰敢不交。你不交,就把你抓進大牢,好好地修理你一頓,看你以後還敢和他們作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