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查出了河南鄧州的事情後,朝野上下,一片嘩然,大為震驚。乾隆皇帝龍顏大怒,嚴懲了鄧州府的知府縣令。
為什麼乾隆皇帝對劉墉如此青睞,不妨我們在這兒把劉墉的情況再介紹一下。
劉墉在乾隆南巡時,任江寧知府,頗有賢名,後遷至左都禦史,並直南書房,專門為皇帝起草詔諭,可見他的才華是響當當的厲害,文筆是絕對的牛逼!
後來與和紳一起前往山東查劉國泰案,因查案有功,受到乾隆嘉獎,授工部尚書,充上書房總師傅,並兼任直隸總督,授協辦大學士,權勢蒸騰。
乾隆五十四年,因為諸皇子師傅幾天不在書房行走,曠課違紀,而劉墉作為總師傅,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被降為侍郎。不久又授內閣學士,遷吏部尚書。
劉墉自己曾說:"我生平有三藝,題跋為上,詩次之,字又次之。"他的學生英和問他:"老師的書法名遍中外,朝鮮人也求老師書法,為什麼這麼謙虛?"
劉墉說:"我非謙也,遜肯不就,大成未能,今尚有騎牆之見耳!"
劉墉書法初從鬆雪道人,中年後融會諸大家書法而自成一家,集前人之大成,而又不受古人牢籠,超然獨立,推為一代書法之冠,其詩亦清新自然,如行雲流水,有蘇東坡風格。
因此劉墉受寵,與紀曉嵐等人有相似之處,又有所不同。劉墉不僅有文才,而且有政才。這就猶如和紳一樣,隻是兩人一正一邪,有意思的是,二人同受乾隆固寵。
和珅得知消息後,急忙又飛書各地的門生們,要他們一定要謹慎行事,切不可疏忽大意,惹禍上身。
劉墉在審訊湯似慈時,並沒有抓到和珅的什麼把柄。湯似慈和其他縣令串通一氣,一口咬定,他們收來的糧食賣給了京城裏的一些糧商,並沒有追問糧商的底細,就是不承認賣給和珅。
他們也知道,他們不能說出和珅來,一旦說出和珅來,他們被殺頭不要緊,還要牽扯到自己家人的性命。他們隻是做最後的垂死掙紮,丟卒保車,為了抱住家人的性命。
乾隆皇帝看了劉墉的奏折,懷疑和珅從中作梗,有串通湯似慈賣糧的嫌疑,可是他又不以為然,和珅與他關係親密無間,寸步不離,和珅怎麼會幹出這種事情來呢!
最後,隻能是這些知府縣令頂包,人頭落地。隨後,一切歸於平靜,日子又風平浪靜起來。
蘇淩阿一連接到了幾份和珅的密信,告知他河南鄧州的事,再三叮囑他小心謹慎,謹言慎行。蘇淩阿就思謀著怎樣去處理貴州的事。
蘇淩阿再三思謀後,最後決定,該吃還是要吃,該喝還是要喝,該拿還是要拿,該幹啥還是要幹啥。吃了喝了拿了,最後把撈到的好處,拿出來一部分,送一些給皇上,送一些給和珅,上下一大點,不就平安無事了,自己落個大頭,還愁天下不太平。
於是,蘇淩阿到了貴州,也不給貴州巡撫打照麵,學著劉墉一樣,來了個微服私訪。他派手下的幾個親信和心腹,悄悄地化妝成老百姓,深入到鄉村田間地頭,去調查和收集第一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