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調元何許人也,讓吳省欽非得置他於死地!
李調元,字羹堂,號雨村,綿州人。乾隆進士,考翰林院庶吉士,任考功員外郎,授廣東學功,此時正做直隸通水道。
李調元擅長吟聯,其中李調元為詩仙李白題的一副楹聯,乃聯中精品,至今猶存,此聯在四川江岫匡山書院的太白祠中,此聯是:
上聯:豪氣壓群雄,有使力士脫靴,貴妃捧硯。
下聯:仙才媲眾美,不讓參軍俊逸,開府清新。
李調元擅長吟聯,為人也很正直,其中在鄉試榜前調侃吳省欽的人就是李調元。為此,吳省欽一直懷恨在心。
現在終於找到了除掉他的借口,後麵支持他的人,還是和相爺,有了這麼硬的後台,殺死他,還不就像捏死一隻螞蟻那麼容易。
和珅再三叮囑吳省欽,在做掉李調元時一定要做得滴水不漏,不能透半點風聲。
吳省欽也給和珅打了包票,說:“請老師放心,我絕不會透出半點兒風聲,這件事隻與我有關,且與其他人無任何瓜葛。”
和珅說:“無論如何,不管采取何種措施,都要把李調元做掉,否則,事情對你我都不利。”
吳省欽明白,和珅話的潛台詞就是丟卒保車,必要是你吳省欽可以犧牲自己,也要把李調元幹掉,決不能留下李調元這個活口,貽誤大事。否則,他與和珅在鄉試中舞弊的事情就會敗露。
和珅也具體不問吳省欽將采取什麼法子去幹掉李調元,他隻是要求劉寶杞按照吳省欽的要求見機行事,不能違抗吳省欽的命令,如有違抗,李調元就是他的下場。
劉寶杞哪敢違抗,自己作的孽也已經很多了,實施家暴,虐待婦女,這些罪孽看見的人多了,而且自己在鄉試中也作了手腳,一旦事情敗露,哪有自己的好果子吃,他們都是一條繩上的螞蚱。
再一想,吳省欽是飽學之士,進士出身,計策一定很多,他想除掉李調元,一定會有錦囊妙計,漏不出破綻來,我聽他的就是了。
清朝鄉試的考場和現在的高考考場差不多,每一考場都有兩個監考,一個主考,一個監考,不過不同的是,他們還有一個同考官。
這個同考官是幹什麼的呢?同考官又叫房官,負責分房閱卷。同考官往往由進士出身的現任知府官或州府屬吏擔任。
劉寶杞雖是個捐官,沒有什麼文化水平,但是卻被吳省欽借調為同考官。你想想,劉寶杞一個捐官,肚子裏能有多少文墨,恐怕倒空三天也空不出一點墨水來,可是,就是這樣一個人,卻要做鄉試的同考官,要閱參加鄉試生員的卷子,他能評出卷子的優劣嗎,簡直是天大的笑話,是對考生的侮辱。
可是他就偏偏做了鄉試的同考官。這就是權力的好處,權力可以等同於一切,可以等同於金錢,可以等同於學曆,更可以等同於能力。有權就代表著一切。
劉寶杞在閱卷的時候,隻是看卷子上做下的記號,是不是自己揣在懷裏的條子上的人名,如果是,自然就得到了照顧,如果沒有,他就東奔西跑,把自己條子上的人名遞給別的考官,讓他們通融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