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四章神奇的古棧道
周柄文認為,兩河口就是天然的革命中心,準備在這裏大幹一場。
他怎麼也沒有想到,兩河口這個偏僻的山區小鎮,居然有如此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絢麗的風光。
發源於秦嶺山脈的烏龍江和美麗的金溪河,彎彎曲曲浩浩蕩蕩,穿過高山峽穀,日夜不停地把山裏的寶藏搬運過來,把深山河穀衝積成了一塊肥得流油的風水寶地。三麵環水,一麵靠山的兩河口,北麵是蒼翠的青山,層層疊疊,綿延千裏,直抵關中;南麵江水奔騰,流向天府之國。
時下,正是秋收時節,一風吹來,萬頃良田,穀浪翻滾稻米飄香。兩河口在“太平大醮”的治理下,人民安居樂業,田間勞作的人們,一邊滿懷喜悅地收割稻穀,一邊扯起喉嚨唱著川北民歌。
歌聲,歡笑聲,在“拌桶”(打穀子用的一種長方形的木桶)上拍打穀穗的節奏聲中,此起彼伏,真是一幅太平盛世的豐收畫卷。
謝傳偉見周柄文興趣盎然,就自告奮勇地當起了向導,領著他和熊正勇父子沿著烏龍江逆流而上。
秋日的天空格外潔淨,火紅的太陽高掛在藍天白雲之上,照耀著滿目蒼翠的青山和波光粼粼的綠水。江邊一條先秦古道蜿蜒曲折,一直伸向視野之外。
出了場口,他們遠遠望見半山腰上有一個怪石憐峋,灌木眾生的石穴,大家拾級而上,一條曲徑把他們引到洞口。
他們見到一塊被藤蔓纏繞著的石碑,大家七手八腳地刨開,看見上麵赫然地記載著此洞的出處:“龍洞背,又名龍洞閣,石穴高十丈許,其狀如門,潛水奔流其中,聲甚厲,穿山腹而出,注入烏龍江……”
在石碑的北背麵還鐫刻著修建洞口廟宇的銘文。
周柄文讀過碑文,舉目一望,碑文上記載的“龍門閣”已經不複存在,民間在遺址上修建了一個不倫不類的“玉皇觀”,香火還旺。可是那萬年不倒的石穴確如碑文所記,洞口如門,潛水似龍,舉目一觀,洞口真像一條巨龍張開大嘴,吞雲吐霧般地噴出一股白花花的流水。此時秋高氣爽豔陽高照,洞口卻是細雨菲菲,迷霧氤氳,給人一片朦朧,一串遐想。
周柄文連連稱奇。謝傳偉告訴他說:“這個洞流出去的水,還更是奇呢!”
周柄文心急,連忙催促他說:“願聞其詳!”
謝傳偉指著水流處下麵說道:“這洞口的水,初流下時,清澈甘甜。流到下麵深潭後,卻是劇毒無比。南宋時,金人來犯,宋守將元帥劉子羽屯兵於此,施巧計讓金人喝了潭中水,結果金人中毒身亡無數,大敗而逃。”
“果真如此?”周柄文不相信地問他。
謝傳偉回答他說:“先生如果不相信,可以隨我下潭去,那裏有一個石壁,上麵刻有許多名人騷客的詩詞,可以作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