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坐在椅子上看著秦淮如小聲回應著。
隻見秦淮如坐在那裏顯得非常的拘謹,坐立不安的,雙手放到雙膝上,隻不過兩隻手緊張的來回緊握。
陳雪茹得到兩個人的回應,便從茶櫃上取出明前龍井的茶餅,走了回來,放入到茶壺之中,開始進行茶水的衝泡。
王飛在沒穿越之前在某些茶屋之中就有著一些茶藝,過程非常的繁瑣。
其程序如下:
淨手,先引茶入荷,請來賓賞茶。
然後是賞具:品茶講究用景瓷宜陶——景德鎮的瓷器,宜興的紫砂壺。
洗壺:將沸水傾入紫砂壺、公道杯、聞香杯、品茗杯中,又迅速倒出,潔具提溫。
“烏龍入宮”:將烏龍茶放入茶壺。
衝泡:沸水再次入壺,倒水過程中壺嘴“點頭”三次,即所謂“鳳凰三點頭”,向客人示敬。
“春風拂麵”:水要高出壺口,用壺蓋拂去茶末兒。
封壺:蓋上壺蓋,用沸水遍澆壺身。
分杯:用茶夾將聞香杯、品茗杯分組,放在茶托上。
“玉液回壺”:將壺中茶湯倒入公道杯,使每個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分壺:將茶湯分別倒入聞香杯,茶斟七分滿。
奉茶:以茶奉客。
聞香:客人將茶湯倒入品茶杯,輕嗅聞香杯中的餘香。
品茗: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輕啜慢飲在古箏的伴奏下,主泡火熏香。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為克服九難,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
宋代為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氣好為一,風流儒雅、氣味相投的佳客為一;反之,是為“三不點”。
明代為十三宜與七禁忌。“十三宜”為一無事、二佳客、三獨坐、四詠詩、五揮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會心、十二鑒賞、十三文僮;“七禁忌”為一不如法、二惡具、三主客不韻、四冠裳苛禮、五葷肴雜味、六忙冗、七壁間案頭多惡趣。
陳雪茹一邊進行著動作,一邊解釋道:“我這是非常典型茶道分類中的泡茶道。”
“泡茶道茶藝包括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五大環節。泡茶道蘊釀於元朝至明朝前期,正式形成於明朝後期,鼎盛於明朝後期至清朝前中期,一直綿延至今。”
不過十分鍾的功夫,一壺茶便被陳雪茹給衝泡好了。
隨後,陳雪茹就將茶杯端起來遞給了王飛,王飛也按照之前他知道的茶道禮儀進行接茶。
中國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現形式上常見於對茶具的命名以及對茶的認識上。茶人們習慣於把有托盤的蓋杯稱為“三才杯”。
杯托為“地”,杯蓋為“天”,杯子為“人”。
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連杯子、托盤、杯蓋一同端起來品茗,這種拿杯手法稱為“三才合一”。
陳雪茹看到王飛端茶的禮儀也是眼前一亮,她也沒有想到王飛居然還懂茶道,心裏本來就對王飛有好感,這下子好感更加的強烈了。
“陳雪茹,你這麼直愣愣的看著我幹什麼?我又不穿絲綢,我媳婦才穿......”
王飛笑著打趣了一句陳雪茹。
陳雪茹也是腦筋轉的快,直接回了一句,“不穿絲綢,也可以做別的衣服穿啊,我們家的絲綢莊又不是隻能做絲綢。”
隨後,又接了一杯茶,遞給了秦淮如。
秦淮如也學著王飛的動作,接過了陳雪茹遞過來的茶杯,不過由於不熟悉,隻是學了個不倫不類。
不過兩人誰都沒有笑話她,畢竟知道秦淮如也是才接觸這些。
三個人稍微地聊了幾句,縫紉師傅就被店裏的夥計帶了過來。
過來以後,帶著夥計進了裏間去量尺寸去了,因為秦淮如穿著棉襖,量起尺寸來肯定要大,所以需要到裏間,貼身量。
王飛微笑地看著秦淮如紅著臉龐跟著縫紉師傅到裏間量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