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生孩子那是夫妻的意願,隻不過研究李清照時難免會提到這個問題。
但從李清照的詩詞和研究中,找不到一點點的信息,從某種意義上,金石字畫便是兩人精神共鳴處,算得上是孩子的存在。
別人是被孩子牽絆住,他們兩人是被金石字畫扯住,哪怕是有所嫌隙和矛盾,可隻要一方稍微扯動這根繩子,另一方便會不自覺的靠攏。
趙明誠在淄州擔任官員期間,一日遇到一份古籍,據說還是白居易手書的佛經。
趙明誠對這樣珍貴的文物自然是欣喜若狂,但他的第一反應是‘上馬疾馳歸,與細君共賞’。
趙明誠或許有許多叫人小有牢騷的地方,可和李清照在愛好上的共鳴,是其他人都無法比擬的。】
確實,單用後世的眼光來看兩人並不是完美無瑕的夫妻,可這世上哪裏有毫無瑕疵的夫妻。
可李清照和趙明誠在金石字畫上的那種精神上的共鳴,靈魂伴侶的投契可能一輩子都遇不到。
李清照麵色複雜,她現在的心情難以言喻,未來的夫妻生活打破了她的幻想,甚至叫她帶著一絲抗拒和恐懼,她不想變成天幕提到的言詞間滿是閨怨的人。
可趙明誠實在是難懂,他和她生活的那些小事,叫她同樣明白,很難再遇到這樣一個能和她說話、溝通的人。
【在時代麵前,個人的命運從來都無法決定。
宋朝的情況之前大家也聽過,金人進犯,李清照夫妻二人也需要逃亡,還得考慮到一件事,兩人畢生收集的金石字畫是一個龐大的數量,如何在戰亂時護住且成功運送,是一個艱巨的考驗。
當時的時代背景便是靖康之恥已經發生,青州雖然還未失守,但大局不容樂觀。
這一次轉移的文物達到“凡屢減去,尚載書十五車”的程度,哪怕層層刪減,還是有十五車。
恰逢這會兒李清照的婆婆去世,兩人應當一塊去奔喪。
在這種情況下,李清照還是獨自留守在青州,這是夫妻兩人商量出來的決定。
由此可見,李清照夫妻倆對金石字畫的愛惜到了何等程度。】
這次別說是李清照,就是許多同樣酷愛收藏的人都忍不住,若是他們,哪一件舍下都無異於剜心頭肉,臉上跟著被移出來的字畫露出痛惜的神色。
不是他們的東西也好舍不得啊。
而且,沒想到易安居士和丈夫居然收集了如此多,若是有機會觀摩觀摩就好啦。
【天有不測風雲,青州沒有等來金兵,可卻內訌。
沒有來得及轉移的文物,基本上都在戰火中付之一炬。
十年心血,豁出去性命照看的文物收藏全部摧毀,足以想象當時李清照一人的悲憤和絕望。】
不同的人看到戰火紛飛有不同的感受。
老趙家的皇帝再一次勾起不愉快的回憶,李清照這等文人眼裏則是不舍和痛惜。
哪怕是什麼都不懂的百姓,瞧著戰亂中李清照的遭遇,聯想到自身,難免心中淒淒。
【建炎三年,奔波於戰亂中,李清照恐怕永遠都忘不了這個日子,趙明誠過世了。
這一年,趙明誠四十九歲,李清照四十六歲,兩人甘苦與共走過的二十八個年頭,按下了暫停。
“簾外五更風,吹夢無蹤。畫樓重上與誰同?記得玉釵斜撥火,寶篆成空。回首紫金峰,雨潤煙濃。一江春浪醉醒中。留得羅襟前日淚,弾與征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