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離之事後,李清照輾轉來到金華。
她聽聞和李家世交的韓肖胄等人要去金國探望咱們那被抓走的兩位大帝,心中難免激動,作了兩首名為《上樞密韓公、工部尚書胡公》的詩。
“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塵泥。誰當可將命,幣厚辭益卑”切實指出當時的時政弊端,“巧匠何曾棄樗櫟,芻蕘之言或有益”提醒出使二人兼聽則明。
若隻是沉溺於一生的不公和哀怨中,哪裏擔得起千古第一才女的名號?】
李清照從來都不是一葉障目所看到的怨婦模樣,也不會是一些文人想要塑造的所謂聖潔形象,她就是她,獨一無二又鮮活率真的人。
聽的人同樣點頭,若隻是一些悲秋傷春的詞,確實難以服眾。
李清照則是思考著她要如何做,她不想再按照之前的路再走一趟,明明隻是聽了一遍,可心卻好似跟著活了一遍般疲憊。
【詞這種文學題材始出現於梁代,盛於宋。
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後世莫能繼焉者也。
這便是咱們總結下來各朝各代盛行的題材。
沒有提到的明清也不用泄氣,你們的小說很精彩。】
創作環境大打折扣,寫個小說還得借著前朝諷刺今朝,畢竟誰也不想創作點東西把全族賠進去。
哦不對,文字獄可不單單隻是自家人得死。
明清皇帝臉一黑,一個個都是聰明人,哪裏不明白天幕的意思。
越到後頭,一個個都被八股文綁架,平時更是謹言慎行,哪裏有什麼創作心思。
搞不好身邊某個濃眉大眼的壞家夥就舉報抄家一條龍。
【宋朝別的不說,文人真是輩出啊,從小到大的課本那都是逃不脫他們的糾纏,一個個簡直是背誦公敵。
如此能人輩出李清照還能躋身前列,哪怕拋卻掉女子的身份,也是一等一的才華。
李清照作詞很有特點,第一便是擅於創造詞語的新穎用法。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十分有個人特點,一聽就知道是她的。
第二便是擅於化用前人作品,運用典故。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這一句,化用了韓偓的“昨夜三更雨,臨明一陣寒”;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化用了範仲淹的“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化用了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這就是人家的本事,能化為自己的東西。】
被借用的一方同樣開心,難怪有些作品他們覺得親切,原來如此。
確實很是靈活應用啊。
【第三便是用詞柔美,音律和諧。
李清照的大多數作品都是婉美靈秀,從頭到尾沒有生僻的字詞,沒有堆砌的辭藻,可偏生叫人有種說不出哪裏好,就是覺得恰到好處的感悟。
咱們清照姐姐不單單自己寫詞,還評詞,專門寫了一篇關於宋詞的議論文。
咳咳,各位前輩別被氣到啊。】
宋朝的前輩一個個哭笑不得,天幕那幸災樂禍一聽就是有好戲看的語氣,想必這位後輩寫的不會是什麼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