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條策略,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唯有德者居之。
朱元璋雖然覺得這個有點虛,但還是點點頭,保證自己會順應民意、贏得民心。
第二條策略,先定東南,再北伐,直到把蒙古人徹底趕出中原。
第三條策略,在應天建都。
聽著都很假大空啊,沒有落到實處,但咱們聽人講話還是得有耐心。
劉伯溫道:“想要做到上述三點就得來點實際的。緩稱王,暫時先苟住,但要明白,緩稱王不是不稱王。現在的敵人嘛,”
他掐指一算,“是陳友諒。”】
還等著說出什麼驚世之語的眾人,猝不及防聽到個掐指一算。
臉上的表情是:???
聽著不像是個經天緯地的臣子,倒像是個…神棍?
【龍灣之戰,直接讓朱元璋一戰扭轉局勢。
陳友諒和朱元璋都想要吞掉對方,陳友諒可不是什麼小嘍嘍,基本上在介紹南方局勢的時候,都是把他和徐壽輝綁在一塊,他的存在感比天完帝國一把手徐壽輝還要高。
不過這個名字取得有點不太吉利啊,天完?要玩完?
陳友諒在出兵朱元璋之前,果然就直接取代徐壽輝,建立了他的陳漢帝國。
我就說吧,名字不吉利。】
眾人:這是名字的事情嗎?
而且,雖然隻是自稱帝,但你們這政變是不是稍微容易了點?
搞得好像是過家家啊。
【陳友諒領兵,直接攻打朱元璋的池州,朱元璋早已埋伏好,又是咱們的徐達將軍,一舉擊潰。
陳友諒也沒在意,這其實就是上方打了個招呼而已,他們的戰場,並不在陸地上。
陳友諒集結十萬水軍,繞過池州,進攻太平,對,池州也不是他的目標,隻能說心眼子多。
太平就是應天的橋頭堡,朱元璋之前便加固,可陳友諒是朱元璋難得的對手,並不是吹噓,隻用了三天,他便攻下這座朱元璋極其自信的城池。
太平高級將領全部陣亡,包括朱元璋的義子。】
一片震驚。
誰都沒想到居然如此快,始皇帝難得認真,不愧是後世備受誇讚的皇帝,對手確實不凡。
朱元璋則是想起當初的挫敗和沉重,當時確實艱難,陳友諒那邊勢如破竹,他卻是得想盡辦法招架。
不過,勝者終究是他。
【陳友諒也是有趣,他攻下太平後又把采石拿到手,朱元璋的應天就在眼前,他還抽時間正式稱帝,然後把徐壽輝了解,就是運氣好似也不太好,稱帝稱一半下場雨給他澆回去。
陳友諒確定好名分後,聯係張士誠想要把朱元璋包餃子,張士誠聰明的腦袋瓜一轉,兩家爭鋒不如三足鼎立,誰叫三角形具有穩定性呢。
朱元璋這邊吵成菜市場,有人主張逃亡到鍾山,有人主張先收複太平,甚至還有人主張投降。
散會後,朱元璋找到一直氣定神閑的劉伯溫,詢問對策。
劉伯溫慢吞吞的,說話倒是淩厲,“先把投降和逃亡的宰了。”
當然,人家肯定不是這麼說話。
咱們老朱也不是真就缺心眼,不會大戰在即真把人宰了,顯然劉伯溫已經把能走的路說出來,接下來便是如何走。】